于军,现佛山美协会员,是一名职业油画家,2011年入选广东省艺术双年奖。生在黑龙江的他自小喜爱作画,艺术细胞常年萦绕着这个少年,直到几十年后也不曾停止过。他追求艺术的拓展,永不满足于单调,乏味的创作。无限、自由、丰富有创造力的发挥在他认为尤为重要,而他流淌的血液中,也如颜料般色彩斑斓。

  于军自画像

  据了解,除了在艺术上有着超高的造诣,于军在教育方面也有着自己一套独到的见解。为此,来自形匠传播的《不锋专访》为他展开了一次人物专访,聆听大师心得,分享高度思想。

  

  不锋:为什么您会独爱画画这门艺术呢?

  于军:其实艺术这种东西,它往往能让人坚持,同时他也是最能让人产生激情的。为什么现在很多的小朋友非常热爱艺术,热爱绘画?在所有艺术当中,绘画的人是最多的。最重要的是画画能寄托人们的情感,小朋友看到的世界,跟我们看到的世界、我们的感受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我们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努力来支撑着我们一路走下去。这就是我喜欢画画的原因。

  于军作品《泰勒》

  于军作品《百姓人家》

  不锋:其实您画画那么多年,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呢?

  于军:其实艺术这种东西,它是百花齐放的。这些年我感觉到许多人对艺术的理解还是有一点点小。艺术是很大的东西,它不在于形式。具象也好抽象也好或者印象也好,这些所有的艺术当中,我个人认为小孩子学画的时候不要去局限他。其实他们跟我们感觉是一样的,不外乎我们就是多一些技术的支撑,来实现我们的感觉。我有感觉的时候,我可以通过我的技术,我画画的技术来实现它,来表现它,从而表达我的感情。那么表达感情的门类很多,不只是绘画,还可以是音乐、诗歌等形式。而诗歌更直接,它同时也是最有感情的,最丰富的一个表现形式,绘画只是其中一种。

  于军作品《石榴》

  于军作品《大吉》

  不锋:那您觉得您心目中的艺术是怎么样的?

  于军:其实我心目中的艺术是百花齐放的。我经常说会说“百花齐放”这个词,就是希望可以有多种多样多种形式的表达,不要单一。我一般教小孩子画画开始是不会教风格的。这个别人会有点区别。只教技艺就只能开拓他的技艺。比如我六岁的学生我教他画画是不允许看着东西画的,我给他买颜色的时候是给他买成套的颜料,不能只买单一的几个。六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千万不要让他看着东西画。只要给他一张好一点的纸让他涂抹,让他想象他要是想画一个自行车就让他想象这去画一个自行车。不要照着画,需要开发他的大脑。同时培养他对颜色的敏感度。为什么要成套的颜色让他多用,是因为不要让他有色偏。而年龄大一点的时候比如到了十岁,才慢慢地让他看着实物来表现。这个时候他已经形成了对颜色的基本认识。虽然他不是完全理解,但是他认识知道绘画是怎么回事了,这个很关键。所以一般我呼吁老师不要乱教孩子。不要一开始就教素描,因为我们那个时候的孩子他还理解不了这些。孩子往往是偏题的,让他先去想象。而到了十二岁左右,我认为是学绘画的最佳年龄因为他有一定认识和理解,可以理性分析了的时候,我们再教他具象的东西照着实物或者是说看着实物。而风格是不能教的,要让他们自己理解和形成。

  于军作品《波波》

  于军作品《大森林》

  不锋:那么刚刚于老师您谈到一个教育的问题,那我知道于老师您除了在艺术造诣很高之外,您在教育小孩子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论,可以给我们分享下您平常是怎么教孩子的吗?

  于军:是的,您这还算是了解我。因为我自己也有孩子嘛,那么我通过这些年的学习,我发现中国对儿童教育这方面是比较偏的。很多人只注重于儿童的技艺,总是用一些无聊的话来刺激家长,这种现象非常不值得学习的。而儿童这个年龄段最重要的是学习“德育”,因为以德才能服人,如果一个人德不好,将来越厉害对社会的危害越大。那么从人的年龄段和经历来看就是小的时候是最容易学习“德、育、美”这些东西。

  于军作品《水仙》

  于军作品《牡丹》

  不锋:您认为中国现在的小孩子最缺什么东西?

  于军:我觉得最缺乏“礼教”,他们丢弃了我们国家最值钱,最好的东西。,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因为这个美德才是我们能够坚持,乃至于以后的发展、传承最好的东西。而我认为现在的家长急于让自己的孩子掌握技巧,掌握技艺这个就有点背道而驰。应该小的时候,灌输他以传统的美德,大一点的时候,结合现代文明。他将来就能够成为一个正直的人、有孝的人。很多人做人是无孝德的,他们有很多的负能量。而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的,首要就是要“礼教”就是要讲礼貌,公共场合不能大声说话。家长要教育孩子见到人要礼貌地尊称别人。不能丢掉这个中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如果一个人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你可以想象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于军作品

  于军作品

  于军作品

  (责任编辑:不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