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父母不知道如何孩子感受到爱的现象却是同样存在的,并没有因为物质的丰富而自然而然地消失了。生活在黎巴嫩的贫困区——迦百农(难民们的聚集地)的12岁小男孩赞恩,他状告父母生下了他,而他却没有任何身份证明的他如何“合法的”生存于世上。

“电影结束我已经泣不成声。”

“小赞恩太让人心疼了!”

“看着赞恩感觉一阵阵心酸……”

这是电影《何以为家》结束时,观众们最直观的表达,而更深层的感悟则是:

“现实中的真相可能比电影更残酷,请父母们不要以“生”之名,让孩子用一辈子的痛苦去报恩。”

这个“五一档”,能让你哭的不只有《复联4》,还有这部来自黎巴嫩的影片《何以为家》。如果说《复联4》能让你肾上腺素飙升,因心潮澎湃而落泪,那么《何以为家》会直击心灵让你因感动心疼而流泪

这部获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和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高口碑电影备受国内观众的喜爱和期待,豆瓣评分高达8.8分并连续三周获得“一周口碑榜”冠军。

并不是嗨到爆的大爽片、也没有豪华明星阵容,但这部电影的“重量”是不容忽视的。

不要以爱为名,让我颠沛流离

在法庭上,瘦瘦小小的赞恩站在原告席,垂着眼眸。法官问他多大年纪,他用下巴指了指被告席上的父母:“问他们好了。”这对父母居然不知道儿子的确切生日。

法官:“那你今天为什么站在这里呢?”

赞恩:“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生活在黎巴嫩的贫困区——迦百农(难民们的聚集地)的12岁小男孩赞恩,他状告父母生下了他,而他却没有任何身份证明的他如何“合法的”生存于世上。

赞恩的艰难人生才刚开始,他的父母极其贫穷却不停地生下了一个又一个孩子。赞恩是家中的长子,因为没有身份不仅不能上学,还要承担起生活和家庭的重担,从未得到过家庭的温暖。

“我听过的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

每天干各种家务杂货,甚至还要去逼迫制毒卖钱,自己亲妹妹被父母当作交易品换了房租,挣扎与无可奈何

父母的无情,社会的不公使得赞恩被迫离家出走,流浪街头,甚至锒铛入狱。在一个战火纷飞、社会混乱的国家,哪里是希望?无辜的孩子又何以为家?赞恩的爱与救赎之路,将点燃一众影迷的泪腺

引自 新京报记者 滕朝

女导演娜丁·拉巴基出生在黎巴嫩一个很优渥的环境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黎巴嫩在1975年至1990年,爆发了一场持续近15年的内战,她是在战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看到很多人的挣扎与痛苦。娜丁·拉巴基告诉新京报记者,黎巴嫩目前承担了50万难民,特别是底层儿童的生存现状对她触动特别大,街头随处可以看到很多小孩,他们从事各种工作,搬运重物,卖口香糖。有天凌晨,娜丁回家路上看到令她十分心碎的一幕:一个母亲怀里抱着半睡半醒的孩子坐在路边乞讨,孩子没有哭闹,似乎只想睡觉。这一幕一直停留在娜丁·拉巴基脑中,最终形成一幅画面:一个孩子对着父母哭喊,控诉他们为什么要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最终,这成为电影《何以为家》中十分令人震撼的场景。

小孩是特别无辜的生命,

希望大家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

愿苦难远离我们的孩子,

也愿大人能够更好地守护孩子们原本纯真的笑容。

相信这部被媒体封为“眼泪收割机”的影片必将给观众带来又一次的心灵洗涤。愿每一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中国虽然没有战乱,但这种底层生活的苦难仍然很有借鉴意义。正如导演所说:“我坚信电影即使不能改变现状,至少也可以引起话题和争议,或者引发人们的思考。”

物质环境上,我们与影片中的人们相比,已然是天堂。我们面临的生存问题,在他们面前,顿时都显得有些矫情了。然而,父母不知道如何孩子感受到爱的现象却是同样存在的,并没有因为物质的丰富而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幸运的是,我们的父母现在有机会学习和获得指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