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0年,查尔顿将自己的作品交给新西兰陆军测试,军方对武器的性能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前面提到过,当时军方把这款武器当机枪看待,当时前线部队已经装备了布伦轻机枪,而且布伦的性能也没有恶劣到非换不可的地步,所以军方仅仅采购了1500支查尔顿自动步枪。由于二战那会儿还没有自动步枪的概念,所以新西兰陆军把这款武器称为“Chariton Machine Gun(查尔顿机枪)”,与布伦轻机枪属于同一类型。

新西兰,大洋洲国家,因为孤悬海外远离亚非欧大陆,所以新西兰的国防压力比较低,新西兰陆军直到1950年才拥有了第一辆坦克,而在此之前,新西兰陆军最强力的也就只是自行火炮。

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国防压力小,加上新西兰人口本就不多,所以新西兰的兵力仅仅维持在1.5万人左右。虽然这些年新西兰跟随英国参与过不少战争或军事行动,但总体而言新西兰在国际军事领域更像一个小透明,几乎不怎么引起人们的关注。

不过,新西兰好歹也是发达国家,工业同样出色,过去也曾制造过一些特别的武器。

Chariton(查尔顿)自动步枪,这是新西兰工程师飞利浦·查尔顿的作品,1941年诞生。由于二战那会儿还没有自动步枪的概念,所以新西兰陆军把这款武器称为“Chariton Machine Gun(查尔顿机枪)”,与布伦轻机枪属于同一类型。

当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它明显是步枪范畴的武器。

查尔顿自动步枪是以李-恩菲尔德步枪为基础研发的,将栓动步枪改造成自动步枪。其实最开始查尔顿的改造目标并非恩菲尔德步枪,而是他家里收藏的温彻斯特M1910步枪,后者是半自动,改成全自动比较容易。

但是很快查尔顿发现了一个问题,温彻斯特M1910发射的是.401 Winchester弹,而新西兰陆军走的是英式武器的路子,发射.303 British弹,两种弹药并不相同。

为了保证弹药的通用性,新西兰陆军看到要考虑新武器的口径,所以查尔顿放弃了温彻斯特M1910,转而用恩菲尔德步枪进行改良。

虽然栓动步枪改全自动困难一些,但查尔顿还是克服了所有难题,成功造出了查尔顿自动步枪。

图为原版李-恩菲尔德步枪,外形与查尔顿自动步枪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但其实改动的都是外部零件,内部枪机还是保留了恩菲尔德的特色。

查尔顿自动步枪最大的特点就是“外挂式活塞系统”,即图中红色箭头所指的这根圆管,里面包含了复进簧和套筒,从而帮助枪机实现全自动,最高射速可达600发/分钟。

考虑到全自动模式下枪管温度急剧升高,散热不能落下,于是查尔顿又在枪管四周设计了导气孔和散热片。

查尔顿自动步枪可以通用恩菲尔德步枪的10发短弹匣或20发长弹匣,但作为自动步枪来说,10发、20发都不太够用,于是查尔顿又以布伦轻机枪的30发弯弹匣为基础,改成.303 British弹的口径。

枪管下方设置了两脚架和握把,这样不管是蹲姿射击或卧姿射击,士兵都能有效地控制枪口上跳幅度,从而提升精度。

1940年,查尔顿将自己的作品交给新西兰陆军测试,军方对武器的性能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前面提到过,当时军方把这款武器当机枪看待,当时前线部队已经装备了布伦轻机枪,而且布伦的性能也没有恶劣到非换不可的地步,所以军方仅仅采购了1500支查尔顿自动步枪。

1500支就1500支吧,蚊子再小也是肉,查尔顿很快完成了订单,并交给新西兰陆军。然而,军方并没有将这批自动步枪送往前线,而是放在军火库里封存,新西兰陆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本就不是主力,装备损失不大,自然没必要补充前线消耗。

1944年12月,封存这批武器的军火库突发火灾,1500支查尔顿自动步枪付之一炬,一支都没能抢救出来。

后来随着二战结束,军方不再需要新枪,再也没有重新下单采购,于是查尔顿自动步枪就此淘汰,仅有几支原型枪保存下来。

将拉大栓的栓动步枪改造成突突突的自动步枪,查尔顿的思路确实值得赞赏,但可惜时运有些不济,生在了对武器需求不大的新西兰,又偏偏碰上一场大火,连新西兰都没冲出去,更别说推广到英联邦国家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