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时候,电子币火爆,那个时候投资电子币的人对于外界的批评,甚至“诅咒”是笑脸相迎的,有什么比看着自己投资的电子币价格继续暴涨,同时看一群批评者气急败坏的样子更令人舒爽的呢?那个时候的区块链行业,喜欢宏大叙事,动不动就是“共识”、“通证经济”、“颠覆互联网”、“替代法币”。。。

2017年,那是令人怀疑经济学规律,怀疑常识,怀疑人生的一年,多少人曾经声称剁手都不会碰电子币,最终缴械投降跳了进去,美美的吧唧嘴“真香”。那个时候,谈论比特币已经算是保守人士,最让人躁动的是ICO,络绎不绝的各种币带着白皮书上描绘的宏大愿景让观者唯恐落后,仿佛区块链直通未来。

在那段时间,我读着众多白皮书也是震惊的,几乎每个项目都要颠覆一个领域,从发起人到顾问们都头衔吓人,而且呈现国际化色彩。稍微理性一想,确实违背常识啊,但是“万一实现了呢”,当年贾老师也一度好像要把吹过的牛逼都变成现实。那个时候,我虽然也小试身手,买了比特币感受了下气氛,但是始终也没胆梭哈。

进入2018年,终于,我们发现经济规律就是规律,它可能需要作用时间才能见效,但是绝非没有作用,而常识可能迟到,但是绝不会缺席。毕竟,那些白皮书后面的团队自己心里没数吗?渐渐的,你也发现了ICO项目的模板化特征,这里说的不单单是白皮书,这些项目通常将区块链概念切入一个垂直领域,堆积各种让人不明觉厉的名词和缩写,强调“共识”等充满哲学意味的观念,团队中一定要有至少一个外国教授,这个过程中还突然出现了很多“XX资本”,还有各种带着网红脸的CMO,大家特别喜欢开会。有人戏称,区块链这一年多毁了多少词:白皮书、共识、资本、CMO。。。

当然,这红火的场面崩塌的也太快,这几个月我们听到的是太多币圈乱七八糟的事儿,看到了各种币的灰飞烟灭,憋了一年的电子币批评者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的说“早在去年我就说过。。。”,曾经憧憬比特币10万美元目标价的币圈,没出息的一天到晚为比特币能否挺住6000美元慌张。

而币圈人士们也少了去年的三个自信,巴菲特批几句区块链,马上排队斥之为“老朽”,而巴老挥一挥衣袖,难得理你们这帮“老鼠药”爱好者。而最近伴随主流币价格暴跌,空气币比赛归零,一时间区块链似乎完全成了一种没有价值的东西,真的只是概念。

我一直有个观点:从来没有事先张扬的颠覆。尽管我们常常在事后去剖析一种技术或模式改变世界的逻辑,但是身处这个过程,你自己也常常惊叹它发展的方向远非你曾经的想象。而那些高调的“颠覆”可能也只是个调子,只能说明时候未到,方向未明,如区块链的这一幕让人想到此前人类历史经历的很多,比如19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与区块链类似的是,同样把互联网概念切入各种垂直领域,找个该领域的单词后面挂个.com就要颠覆世界;而此前不久的O2O、互联网+呢,疯狂程度没有区块链这样夸张,但是影响的广度更大,一时间全民创业,什么行业都要互联网思维一把,以至于北京互联网从业人员供不应求,薪资快速上涨,当年基金哥招人的时候看着简历上的薪资预期和均值水平变化速度,瞠目结舌。

当然,最后泡沫都破了,舆论也随之多了各种嘲讽技能全开的“反思文章”,抖着机灵,毫无营养的内容中无非是这帮人好惨,幸好你我没参与,留言中必然有人深沉的留下如“只有泡沫过后,才知谁在裸泳”的警句。但是,这些技术和尝试都完蛋了吗?是的,从个体来看,大部分市场参与者都完蛋了,但是幸存者却从此告别宏大的叙事,开始为生存而摸索,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之后,伴随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用户规模扩大,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商业模式真的改变了世界,不事张扬,水到渠成。而被认为是没有设么技术含量的各种O2O呢?终于在一些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模式,对于大城市的白领来说,要是哪天美团、饿了吗突然歇菜,你还真会感觉不太方便。

我并不是一个泡沫鼓吹者,但是我也一直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泡沫是一个具有破坏力,更具有推动力的现象。每一年,这个世上都有人在想出新的技术,商业模式,有的默默消退,而有的则脱颖而出至少证明了理论上,或者一定范围内的可行性,满足了至少部分人或者某种场景下的需求,于是,这些模式引人瞩目,吸引资本和人才进入,形成商业和资本的泡沫,直到破灭。但是,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快速验证的过程,事后,很多人总会感叹其中的所谓“巨大的人力物力浪费”,但是从社会发展角度,却也可能是巨大的时间和机会成本的节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荒唐,也开始找出理性的方向。

而区块链似乎就进入了这个阶段,正在告别宏大叙事,毕竟,这个时候你再宏大叙事,谁信啊?!但是这段时间,一则区块链发票的新闻引起社会热议,毕竟上过班的谁没有过贴发票的无聊经历,想象一下未来发票全都上链,从纸张和时间节省,到社会信任上的收益,这对社会将是多么巨大的贡献。更关键的是,它是可行的,符合更多人需求,且可以相对低成本的嵌入到当前社会运行过程中的技术运用。你会发现即使是在被认为严打电子币的中国,官方也从来没有拒绝区块链技术,全球各个行业在区块链技术上的尝试也在继续进行,其中的成果也正在陆续呈现,如同互联网一样,在一个量变形成质变的过程中,更多领域的运转机制就可能发生变化。

我们也都清楚,过去一年多的区块链泡沫,真正涉及区块链技术的并不多,于是造成了诸多吊轨的现象。区块链号称要解决信任问题,结果却成了割韭菜的概念,造成更多不信任;区块链号称可溯源,结果却发现溯的只是虚拟地址,真实世界的源头就此断掉,以至于非法行业最早对比特币倾心;区块链号称基于共识机制,打破中心化弊端,结果没发挥什么优势,倒是把社群无序的“无主之地”乱局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区块链行业需要告别宏大的叙事,就如在财政过程的运用,让发票上链不会改变大多数国家和机构中心化的财政格局,但是同样创造了价值,谁TMD管你中心化不中心化。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焦急的畅想一项技术对未来的改变,毕竟,技术本身实在不够性感。但是,技术和商业本身就是相互促进的过程,技术的进步和逐步落实都为下一个大的跃进打下基础,突破我们此前的想象。还记得我当年拿着触笔费劲的用着微软的Windows Mobile手机,感觉诺基亚键盘手机就是最好的手机交互方式;当年我拿着塞班系统的手机挂着GPR流量,费劲的等着一张图刷出来的时候,感觉用手机网上购物简直是个笑话。。。

今天的区块链,实际上有着比当年互联网泡沫崩溃后更好的技术基础,它的技术可行性已经得到充分论证,在诸多领域也正在开始落地。而至于所谓的“通证经济”,逻辑上也有合理之处,过去以投资者通过参与一级和二级市场(对于个人来说说要是二级市场)分享企业成长收益。而在新的构想下,股权之外的“权证”(Token)成为新的价值载体,只是在泡沫之下,大部分项目本身都没有产生价值,其载体也就自然脆弱。从这个角度来看,交易所FCoin的“交易即挖矿”模式虽然显得过于残暴和没有考虑长远,引发了行业一阵混乱后又有一地鸡毛的趋势,但是,我相信“业务即挖矿”模式将是未来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比如,有此类旅游应用就在用户在它那里消费的时候,就会返还一定的Token到用户账号,而这些Token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至少,这样的模式下,Token的生成至少有了价值依托,虽然看起来更像一种“促销”而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也正是这种技术发展与商业模式的互相促进之中,更合理的模式自然会逐步产生,慢慢的,先不说“颠覆”,至少我们将更多的感受区块链给我们带来的实际价值。

有句类似的话常被引用,“人们总是高估未来两年的变化,低估未来十年的变革”,这句话的前半句似乎已经在区块链领域的“币圈”疯狂中验证,那么后半句呢?区块链技术会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十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