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是一座古建筑的标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称:“扁,署也……署门户之文也。”其意是在门户上题字,以作居室的标记。可见远在东汉之前,匾额已经在建筑上广泛应用了。学者刘鸿武在紫禁城杂志上发表的《紫禁城匾额和建筑的关系》一文中,对故宫的匾额有如下的解读。

太和殿匾额

关于匾额有不少的释义和阐述,主要有这种点:第一,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凡是宫室、殿堂、亭榭、书斋、商铺等以大字题于门额上,均可称匾额。即凡是在建筑外檐门额上的题字可称匾额,这是较通行的解释。

太和殿

第二,横书者为匾,竖写者为额,统称匾额;第三,挂在内檐者称匾,挂在外檐者称额,这是从匾额悬挂地点或者说以室内和室外划分的;第四,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这是从匾额的内容界定的。

文华门匾额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比较合适。因为,从社会文化的认知上,“匾额”二字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组合词语,并广泛地用于文章和报刊,无论是书面语、口头语都已被人们所接受。第二种观点与我们所看到的文献相矛盾,例如,文献提到“奉天殿”匾,就是直书,在现实中我们也是说“太和殿匾”或“中和殿匾”、“乾清门匾”等,如果说“太和殿额”显得有些蹩脚。

仁祥门匾额

第三种观点同样解释得不够准确,因为,挂在外面的同样可以称为匾,如“奉天殿匾”和“太和殿匾”等(商业街上的老字号匾也是悬挂在店外)。第四种观点不能成立的原因是,凡是匾额就有文字,即匾文,它在向人们传达一种思想,例如“太和殿”匾,“太和”就是取自《周易》“保合大和,乃利贞”,大通太。“太和”就是希望社会达到和谐。你能说没有“表达经义和感情”吗?

咸和左门匾额

匾额以其语言精炼的特点融于社会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在丰富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形式。悬挂于建筑外檐的匾额大体上有如下三个功能:

1.意愿表达。无论是在外朝的理政场所,还是在内廷的生活区域,建筑上的匾额文字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含义。如三大殿匾额,以“和”为中心,表达的就是希望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养心殿”、“养性殿”,教导人要修养心性,减少物欲。匾额的文字简约,内涵深厚,再加之遒劲的书法和悦目的漆饰集于一身,高悬于檐下与建筑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庄重之美。这种美,使人过目难忘,铭刻于心,表达了治国和修养身心的愿望。

本仁殿匾额

2.标识作用。紫禁城内庞大的宫殿建筑群,重重殿宇,层层楼阁,内廷外朝,千门万户,如果没有建筑屋檐下的匾额,很难识别和顺利到达要前往的目标,给宫廷生活和朝政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匾额就是建筑物的名字和标签,因为有了名字,人们才能将众多的建筑区别开来,才得以知道这是一座什么建筑。匾额与建筑,早已融为一体,不能想像没有匾额的养心殿或乾清宫,正像不能想像一个人没有名字一样。

“仁洽道丰”木匾

3.御园点景。在紫禁城内有四处御园,即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花园各具特色,悬挂的“绛雪轩”、“撷芳亭”等富有诗意的匾额为花园生色,令殿室增辉。

紫禁城中,匾额的名称不仅表达了皇帝的意愿及治朝理政的思想,还起到了标识和点景的作用;同时传载着内容丰富、含义深远的历史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