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素来以其诗之盛名为人口口相传,其诗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豪放狂傲,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磅礴浪漫。

与之同时代的杜甫评价他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当代学者余光中也同样不掩盛赞: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在诗方面,李太白的“谪仙人”之名绝非虚传,而其实在书法方面,李白亦曾留下一份传世真迹——《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正文

帖中有旧事

从草书风格识《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系天宝三载时,李白所作草书作品。

赏析《上阳台帖》前,还应从李白的草书流派及风格说起——

所谓草书,最初是不过节省笔画,书写潦草而兴,后反倒慢慢形成书写风格,并于汉朝自成一派,进而才划为章草、今草、狂草等细分。到了唐时,狂草一脉出了两位大家:张旭与怀素。

张旭草书

张旭狂草师法自然,狂逸多变。北大教授李志敏评之为:

“张旭草书如龙蚪腾宵,雄强而不失于清雅”

怀素狂草瘦劲灵动,颇得禅意。北大教授李志敏则评之为:

“怀素的草书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气”

怀素草书

可见这二人虽皆为狂草,却各有乾坤。张旭的草书自是恣意挥毫,连绵气势贯穿全篇;怀素则字字有形,落笔清晰。难怪冯班在《钝印书要》谈及草书时有云:

“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

不过李太白恰恰沿袭了张旭一脉,并深得其中奥义。

李白其人自幼便有“神童”之称,五岁就识六甲,未及弱冠便多见诗作,果然年少成名,后去乡远游,广交天下之友,收万千河山于心。

通常而言,有才之士亦有志,李白也如此。他与万千踌躇满志的才子一般怀抱仕途之梦,这才有了后来的献赋谋仕。然而黑暗宦海始终难是堂堂诗仙所能同流之所,此后沉浮的际遇又赋予李白越发豪放不羁的处世风格。这种不羁流淌在李白的诗作中,也流淌在《上阳台帖》的字里行间。

是以,当初现代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在品鉴《上阳台帖》时下了这样的定义:

“用笔不循故常,天马行空,吻合于李白诗风豪迈不羁”

李白画像

于创作背景探《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系一首四言诗,原文为: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据考,本帖作于天宝三载。那时,李白与杜甫、高适相约共游阳台观,本欲探访旧友司马承祯,却不想才惊闻司马承祯已然羽化登仙。李白睹画思人,有感而发,遂挥笔写下这一份《上阳台帖》。

说起这桩旧事中的主角司马承祯,他为唐朝道人,自幼便无心仕途,只一心笃学向道,后曾游历天下名山,并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论道,司马承祯道行高洁;论书画辞章,他亦颇有美名,与当时名士如陈子昂、卢藏用、贺知章等人来往颇密,并称“仙宗十友”。

李白画像

李白也是这“仙宗十友”之一,许是因着命中道缘,《上阳台帖》中又隐隐有一丝仙气萦绕其中。

“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宇得物外之妙。”(元·张晏)

《上阳台帖》之精妙妙在——

观章见阵

宏观书法之美,在其章法之美。

所谓章法即排布整幅作品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相互呼应,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通常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以及一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都要处理得当。

在《上阳台帖》中,章法之美集中体现在参差变化、牵丝映带之上。

  • 参差变化

在书法中,章法的参差变化主要依靠布白展开,落到《上阳台帖》中,单字大小看似无序,实则错落有致;线条粗细流畅,并合理变幻。

图中已标注“千萬”“非有老”

在现存真迹中,“水長”“物象”四字字迹残缺暂且按下不提。就以第2行为例,“千”字小而“萬”字大,“非”、“有”二字小,而“老”字大。大字小字穿插排列,既避免了大字过多而显拥挤,又不至过多留白,整体极富韵律美感。

  • 牵丝映带

牵丝映带在草书中同样是不可忽略的技法之一,落到《上阳台帖》中,最显著的连带就是“壯可窮”三字。浓墨的“清”字之下,一笔连带“壯可窮”,恍惚间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既视感。

图中已标注“壯可窮”

草书,尤其狂草乍听之下自带狂傲与恣意,但其实愈是如此,章法在其中的地位则愈发重要。《上阳台帖》之妙少不了其章法得宜,使太白的精气神贯穿始终,灵气跃然。

字本与笔,而成于墨

书法中还有另一课题尤为重要,那便是“着墨”。或浓或淡,或燥或润皆有学问。在草书中,墨法的运用相较其他书法更为丰富。

  • 浓墨为主

在《上阳台帖》中,李白着笔主要以浓墨为主,浓墨衬布白,墨色分明,更凸显整帖气度。在书法赏析中,浓墨也被视为最能够凸显书法精神的墨法。

图中已标注部分“浓墨”之笔

  • 涨墨修饰

于字的点画的起始处,《上阳台帖》可偶见涨墨的运用。涨墨起笔作为修饰,生生为扁平的字添了丝丝立体感,灵动之感自不必说。其运用犹如画龙点睛般让《上阳台帖》又多了几分意趣。

图中已标注部分“涨墨”之笔

  • 淡墨小字

至于错落的小字,《上阳台帖》则以淡墨作为处理。在浓墨与涨墨间,穿插些许淡墨小字,舒缓了大片墨意所带来的压迫感。清朗的小字,飘飘然而欲仙使整幅作品都带了一缕仙气。

图中已标注部分“淡墨”之笔

《上阳台帖》之妙亦于着墨间,精妙的章法、点画有意趣墨法相辅方得相成。

由后世印跋品鉴《上阳台帖》

时至今日,《上阳台帖》之上的印跋也是其不可分割的特色。

引首处引入眼帘为清乾隆所题的“青莲逸翰”,然历代品鉴家多有共识:“青莲逸翰”此四大字题于《上阳台帖》犹缺和谐之美,喧宾夺主,几近败笔。

乾隆题字:青莲逸翰

反而徽宗在帖前隔水上所题的瘦金书 “唐李太白上阳台”,清瘦劲朗,既不过分夺目,又足以为其添一处风景。

此外,元代书法大家张晏与欧阳玄二人亦分别以跋文、诗对《上阳台帖》之奥妙略作点评。

除却题字,卷前后及隔水上还多印宋、元、明、清、近代等数位名家鉴藏印。多方印跋加持下,《上阳台帖》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不愧为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

如今的这份真迹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阳台帖》全景图

以书为魂

恰有暗香来

后世有人以《上阳台帖》为魂,取字帖中的墨气,与萦绕其中的禅意,特调香水,名曰【松烟黛墨】:

前调:金橘香调

中调:焚香萃取、水墨调

尾调:荷花、雪松、广藿香、麝葵籽、白麝香、琥珀

【松烟黛墨】产品图

初穿此香,迎面微甜带酸的东方柑橘香,入鼻犹如抬头看见夏日枝头盛放的白花。白花下,来人相视一笑,恰似故人归。将前调取名【一见如故】想来许是取此意。

前调散毕,焚香混合着水墨调渐起。仿佛置身于旧书房,本本古籍夹带着旧时光的味道,一缕袅袅线香飘起,与弥漫在空气中的墨香交织出一股书卷气。中调取名【书卷墨香】倒是贴切。

尾调名为【仙气禅意】,白麝香打底,雪松的木质调带着丝丝凉意悄然散开,中间还捎带夹杂了些许琥珀特有的松脂味,广藿香的微苦对冲白麝香的微甜,取得了微妙的平衡。恍然间,就像偶遇山林小屋盘坐的禅师,微风轻拂,不显眼的莲花花香,香远益清。

最后,谨以欧阳玄题诗做结:

唐家公子锦袍仙,文采风流六百年。可见屋梁明月色,空余翰墨化云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