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不平则鸣,鸣之微而小者,低而下者,在民间而不闻于庙堂者,今昔皆谓之曰发牢骚。牢骚之语,杂而乱,噪而哑,多不悦耳;牢骚多发于私下,小范围,不正式,即便是对的,不解决问题,不好。有话公开说,发言,上书,都可以,为什么发牢骚?除了泄气和释愤,好像没意义。这是就如今政治清明的时代说。如果时代昏暗,朝政浑浊,生逢乱世,有牢骚无处说,或不敢说,私下里发一发,也是免不了的。但牢骚的私密性与小范围,使牢骚语传播力有限(今日有网络,情况改观了),自古至今多少牢骚语,湮灭不闻于世。但因牢骚之太盛,气死了多少人,是可以约略揣知的。

但有一类人发起牢骚,往往可以得到传播,那就是古代的诗人。他们一发牢骚,就吟而为诗,名气大点的诗人,就传扬开来了,那是诗的牢骚,牢骚的诗。这种牢骚借助诗的艺术,在人世间留下了。

较早见诸上古书籍的,有《尚书》中的夏朝民谣:“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个牢骚发得像是咒语,是大骂当时的暴君夏桀的,说你这太阳为何还光芒万丈,我要与你一道去死亡(同归于尽之意)。这两句诗(民谣也是诗),表达老百姓对暴政的不满,态度上不止是牢骚了,应是一种“恶毒攻击”。惜诗乃无名氏,史不载其名,否则可入名诗人之列。在孔夫子编的《诗经》里,这一类的牢骚则更多了,譬如《伐檀》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类似的句式和调调,一首诗里凡三咏叹之,直斥大人们的不劳而获。这是普通百姓之牢骚,见诸比较早的古代典籍,后来的各类典籍和史书,反而少了这样的百姓之语。

还有士人之牢骚。如战国齐公子孟尝君手下的门客,一个名字叫着冯驩的侠士,有一首牢骚诗叫《弹铗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这是对孟尝君给他的待遇不满,他弹着手中亮闪闪的长剑(难道想对主人犯浑么?),嚷嚷地吵着要辞职回家,连续三次呼号“归来乎”,直到孟尝君给他改善了伙食,配了车,给了养家费,他的牢骚才停止了。其后他曾在孟尝君的封地薛地,自作主张地替孟尝君免除百姓的债务,为孟尝君赢得了民心。后来孟尝君在政治上失意时,使之有了蛰伏的退据之地,算是为主人立了大功。这个人最初在孟尝君眼中,是算不得什么人物的,给了他这么高的待遇,原是为了体现他能“容士”,在孟尝君的小算盘里,这笔买卖是作为亏损处理的。

官员贵族也有牢骚。屈原的长诗《离骚》是楚国歌曲,离骚之题就是“牢骚”之意,内里当然不免有牢骚。他的牢骚发得比较大,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他在《渔父》一文中,面对渔父“何故至于斯”的问话,发了一句著名的牢骚:“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对楚怀王听信左右馋言,不信任他、流放他,让他的兴楚宏图流产,而发出的著名的政治家牢骚。后来的人发牢骚,借用此句的不少,是不是个个真的如此,当然肯定视情另说。人世间之清醒如屈原者,哪里会出现那么多?真的如此的话,后人不会年年过端午。唐代官员韩愈因谏唐宪宗迎佛骨事,被贬官外放瘴疠地潮州,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诉说了自己的委屈与哀怨,说自己为皇上尽忠未落到好,反而把自己置于死生之地。这满腹的牢骚也无处可发,一股脑儿发给了送行的侄孙韩湘。想必此时的韩愈,雪阻迷途,举步为艰,前途未卜,家园日远,正老泪纵横呢。说来古代官员们也是可怜,说是官至几品几品的大员,其实整个就是一小媳妇儿。

失意文人的牢骚更盛。典型的要数大诗人李白。将牢骚发得淋漓尽致的,要算是他的诗歌《将进酒》,其中有句云:“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好像是很豪放,很超脱,但诗结尾,牢骚来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一生的优游与豪放,沉溺于山水与诗酒,其实是不得志的排遣。在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中,其实隐藏着几多的无奈与不满。但李白太有才,他发的牢骚,就成了千古名句。杜甫也很有牢骚,但他境界比李白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这两句诗,不关个人遭际,事涉黎民苦辛。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历来推崇杜甫的人多。

话说早在李白之前,文人吟咏不得志,牢骚发得凶,揭示得深的,有魏晋诗人左思。他有一首《咏史》,比较有名:“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首诗曾被历代寒士所共鸣。松树伟岸,长在山涧;小草柔柔,却生山顶。讥讽魏晋时代世家子弟荣登高位,贫寒而有才的人士,只能处于极低下的地位,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类似这样抱怨不遇的牢骚,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恐怕有几千年了。在旧的封建时代,因为“地势使之然”,而使“英俊沉下僚”,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而此类牢骚也就特别多,各色人等都可能发出,可谓形形色色、不胜枚举,哼哼叽叽使人不免于烦。

类此以诗的形式而发的牢骚,特别是名人发的牢骚,历史上究竟有多少呢?搜罗起来恐怕蔚为大观。这些牢骚之诗或牢骚之句,当时能上达天听,或闻于有司的,不知道能有几成,可曾解决过多少问题?今人读来已经不视为牢骚了,有的已成为经典被人传诵,如今的小儿都能背诵了。但我们由此可以一窥历史,知道牢骚这东西是可以资政的,且也可以成为杰作而为人传诵的,读一读这类的诗也是有益的。

作者简介:吕达余

作者简介: 吕达余,男,安徽铜陵人氏,大专学历,高级政工师,铜陵市作协会员,有数百篇诗文散见于报刊与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