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2 10:48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李洁

图源网络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也是浙江的创新。

2013年5月,为寻求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新药方,桐乡市高桥街道率先在全国开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试点,努力构建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5年来,浙江坚持发展和深化“三治融合”建设,将其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我省总结提升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六大工程。

“三治融合”,自治为基,如何才能鼓励和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桐乡高桥街道通过探索组建百姓参政团,大开决策之门,邀百姓从“门外”进“门内”议事决策。如,在榨菜行业专项整治中,通过召开由“两代表一委员”、道德模范人物以及涉及议题的利益相关方代表参加的百姓参政团,大家协商对话,充分讨论和反复修改方案,最终形成各方接受的治理方案。

“大事一起干”成新常态。为进一步激发群众的自治力量和自治活力,全省各地不断创新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通过推广村级民主恳谈会、村民议事会、民情沟通日、村民说事等民主自治形式,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加强民主协商制度建设,增强民主决策参与等方式,让“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新常态。

在不断完善自治机制的同时,法治也成必然。在江山市清湖镇清泉村,法律顾问定期到村里调解室“坐诊”,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还为村里各项事务把好“法律脉”;漫步于杭州富阳区新登镇上山村,百亩荷塘旁,上山村法治文化公园内法治之声悠悠……如今在浙江,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正逐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行动自觉。

德治是“软实力”,强化道德约束,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而这种内化于心的改变,同样能量无穷。

在湖州吴兴高新区的塘红村,“好人不吃亏、为好人设重奖、让好人有好报”已成为全村人的共识,该村还斥资300余万元精心打造了好人之家——塘红村好人馆。此外,每年的8月31日,还是塘红“善行日”。在浦江县,结合“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孝义传家”的传统,将其重教育、尚节俭、睦乡邻、崇清廉的优秀文化基因融入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做到以文化人、德润人心。

深化“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功能作用,广泛开展村级道德评议、乡风评议活动,深化“最美浙江人”主题活动……如今,在德治的浸润下,浙江基层善治的土壤变得愈加肥沃深厚,人民收获了源自内心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截至目前,浙江已经打造了2000多个“三治融合”样本,创新建立了“一约两会三团”,即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百姓议事会和乡贤参事会以及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等社会治理新载体。随着探索治理的继续深入,“三治融合”的协奏曲,将在浙江大地演绎出更美的旋律。

数说——

今年我省将实现全省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自治章程修订率达到100%,合法性审查率100%;

新建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400个,全省各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巩固率达100%,村级公共法律服务点完成全覆盖;

全省行政村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覆盖率达到65%;

在民主法治村建设基础上,建设省级“三治融合”村(社区)示范村2000个。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