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没回家过年,

拉黑父母联系方式6年,

这是王猛对父母爱的捆绑做的最后切割。

从小成绩数一数二,

以地级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取北大,

毕业后去美国知名大学进修的王猛,

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光鲜的背后却隐藏着难言之隐的苦痛。

2018年年初,

《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

一文在全网传播开,

王猛列出多重罪状控诉父母多年来的操控。

年幼时,

父母把他关在家里,

事情不管难易,

家里人都会给他包办好,

甚至连衣物都是按照大人的审美意愿而买,6岁前,穿女孩衣裙,小学后,即便学校活动要求穿中裤,父母也不准。

五年级的时候,

他去市里上奥数班,

有次比赛后回来发现随身携带的文件被人为弄坏,

原本不同意他外出的母亲嘲讽道:

这下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王猛想过挣脱父母的操控,

但都一一被父母的“为你好”而回绝。

升高中时,

他想到外面的高中,

但恰逢父母单位合并成一所中学,

即便学校很普通,

父母依然以“你太小不能骑车”、

“你受不了当地名校的竞争”的理由强制王猛留下。

以为去北京念大学就能挣脱牢笼,

但在父母的示意下,

王猛的大姨通过王猛同学打探他的一举一动,

对他来说仿佛就像活在24小时监控的密室,

没有自由可言。

而对于王猛的父母来说,

你首先是我的儿子,

你必须听我们的话,

在我们的掌控之内,

然后你才能做自己。

从父母的角度而言,

这是为了王猛好,

在父母的庇护下他能少走多少弯路,

但从孩子的角度而言,

这是溺爱,

是蒙蔽双眼的控制。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

成人就开始压制、束缚他,

可悲的是,

成人自己毫无察觉。

大多数父母喜欢把自己扮演成上帝,

到头来却本色出演了控制欲极强的暴君。

《时代周刊》刊发过一篇关于“过度教养”的文章,

其中提到的过度教养即过度关照孩子的生活;

过度插足孩子人生。

让孩子在溺爱的蜜饯下,

寸步难行。

其实想要知道自己所受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健康,

只要看两个方面:

一个是“回应”;

另一个是“要求”。

回应是父母对孩子需求的接受程度,

要求是父母对孩子成熟、独立的控制。

如果父母能最大程度理解孩子,

同时不过度决定孩子的人生,

那么孩子会拥有独立自信的人格

及较好的人际关系和高安全感,

如果不能,

将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痛苦,

而朱雨辰的妈妈就是典型的反例。

朱雨辰,

一名演员,

戏红人不红,

今年39岁的他至今单身,

不难想到他妈妈曾说的一句话:

朱雨辰的每段感情我都知道,

我都会去干扰。

感情如此,

生活亦如此。

每天早餐朱妈妈都会为他准备好果汁,

一天两瓶,

必须喝完,

晚上要把空瓶带回家,

证明他喝完了。

不让他做饭,

甚至希望他忘记如何做饭,

也不让他在外面吃饭,

拍戏时,

跟着他跑剧组,

儿子在哪,

她就在哪。

工作时,

不让他接古装戏和武打戏,

因为害怕朱雨辰被人打伤。

就连朱雨辰的微博也不能幸免,

朱妈妈会把朱雨辰发在微博上的话抄在本子上,

儿子不发微博,

她就心急,

甚至要挟

你要是不写,

我就抄你博客去!

如今的朱雨辰,已到油腻中年,事业仍不温不火,每段感情都因母亲的介入无疾而终,身边连个知冷暖的朋友都没有。 39岁,事业无望,形单影只,抑郁寡欢…这样的人生,

想想就已觉得沉重和悲哀。

面对节目,

朱妈妈坦言,

自己在用整个生命来对待儿子,但朱妈妈这份拿整个生命去付出的爱意,太过沉重,沉重到几乎毁了儿子朱雨辰的一生。

从心理学上看,

朱妈妈的控制欲让她认为

自己对朱雨辰有绝对支配权,

不允许意外或是其他差错,

且对朱雨辰绝对占有,

在思想和行为上都不得有违背她的意思。

一旦控制欲不能得到满足,

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

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就像下面这位包妈妈一样,

狠心将孩子一口吃掉。

在皮克斯最新中国风动画短片《包宝宝》中,

中国家庭病态的爱与控制成为短片的一大亮点。

包妈妈做的包子突然伸展出了手脚,

变成了带着灵性的小男孩,

惊喜之余,

包妈妈日夜把它当做亲孩子对待。

给它在门上标注身高;

带它去菜市场买菜;

买他最爱吃的面包;

保护包宝宝的安全;

帮他洗澡澡……

就这样,

在宝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下,

包宝宝长高长大了。

随着年龄身高的变化,

包宝宝的青春叛逆也随之而来。

它不再觉得和妈妈一起打太极是件有趣的事,

它开始尝试叛逆期孩子都觉得炫酷的事情,

和朋友踢球,

开跑车兜风、抽烟、泡妞......

包妈妈害怕他柔软的身躯受到伤害,

拒绝包宝宝靠近其他孩子,

但是包宝宝不领情,

他再也不黏着妈妈了,

开始锁住房门,

与包妈妈保持距离。

包妈妈为了引诱孩子,

用小时候的办法烧了一桌子好菜,

想用食物的香味引诱包宝宝出来。

但是包宝宝并没有上钩。

包宝宝带金发碧眼的洋女朋友回家那一刻,

预兆着母子间情感的破裂。

洋妞儿亮出无名指上闪闪发光的钻戒,

宣示了自己的主权。

包妈妈非常震惊,

难以接受儿子有了别的女人,

甚至还要搬家出去独立生活。

母亲关上了门,

不让包宝宝走,

一番争执之下,

包妈妈恼羞成怒,

无可奈何,

忍痛闭着眼一口把包宝宝吃了。

发觉自己把包宝宝吃了后,

包妈妈很后悔,

独自躺在床上默默流泪。

这就是现实版的中国家庭亲子关系啊,

爱与恨并存,

挣扎撕扯最终两败俱伤。

父母自始自终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为了孩子,

他们无法面对这样的现实:

惯子如杀子,

你的爱其实是伤害。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

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

你会按下按钮吗?

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毫无犹豫地按下按钮,

这样孩子会一路顺风顺水,

读好的学校,

有一份好的工作,

找一个好的伴侣,

按照他们规划的路线,

稳稳当当地避开所有弯路,

最终让孩子成为一个加强版的他们。

记得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写道:

他不当皇帝后,

连怎么开房门都不会,

因为以前都是别人服侍伺候他。

如今大部分的父母正做着同样的事情,

伺候着许许多多的“小皇帝”,

他们不愿承认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的事实,

他们爱孩子,

但同样也在伤害着,

甚至他们也明白:

得体地放手才是最理智的爱,

只是他们做不到。

网友@斯坦在知乎上写了这样一段话,

值得家长们好好深省:

不是我离不开父母,

而是父母离不开我,

恨不得上大学都陪读,

离开家去哪都跟着,

租房子也不允许我选,

想了解我的全部动向,

想远程遥控我,

想附身在我身上从头再活一遍,

我无比渴望兄弟姐妹,

不要天天盯着我,

不要过度保护我,

不要恨不得替我去活,

溺爱孩子替孩子包办一切的父母,

是真的爱孩子吗?

他们只是更爱自己吧。

我一直以为我长大了,

其实没有,

我本可以长大的机会,

都被他们夺走了,

他们用我的生命来验证他们的经验,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啊,

再晚就来不及了,

活着多么好,

我多想真真正正地活着,

父母什么时候能放过孩子呢?

那些替孩子做了很多很多的父母都醒醒吧,

人生该走的弯路一条都不会少,

你现在不让他走,

他未来照样跌跟头。

孩子其实什么都做得好,

只是他从未有过机会。

你的孩子,

自他出生的那一刻起,

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而每个迷失自我的孩子,

身后都站着操碎了心的父母,

希望你不是,

与所有父母共勉。

﹌END﹌

-图片来源-

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作者-

嗨,我是娇娇妈,专注于服务数百万妈妈的家庭教育平台。我的文,偶尔理性冷静、偶尔温暖深情。但愿,我们相识后,你懂自己也懂孩子。娇娇妈(ID:jiaojiaoma8)

今日话题

你如何看待亲子教育中父母的高控制欲?欢迎在下方【留言区】与娇妈一起聊聊。

最近微信又改版了,好多小伙伴说找不到娇妈了,为了让大家能第一时间找到我们,娇妈做了一个动图,按下方提示给我们加颗小星星,这样我们就不会错过啦!

“阅读原文”娇妈精选原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