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郑渊洁的童话,也是说给那些“不想听”的人听。郑渊洁的童话并不讨好孩子。

毫不意外,《复联4》席卷全球。

截至昨日,总票房破16亿美元,暂列影史第六。

中国市场更一路凯歌,跻身前三——仅次于《战狼2》与《流浪地球》。

铺天盖地的赞美后,我们禁不住想问——

我们的“复联”去哪里?

或者说,我们有“复联”么?

Sir想提名一人:

郑渊洁。

郑老师前不久又一次“点了一把火”。


越不能谈,我越想谈谈他


可惜。

有的火烧了全球,有的火刚刚点起来,就被悄悄扑灭。

这让Sir更有冲动(必要)说说。

郑渊洁,和他的童话。


越不能谈,我越想谈谈他


郑渊洁是谁?

关于他,有两个著名段子。

一个是:

90年代,为了存放全国各地小读者的来信,郑渊洁在北京买了很多套房,那时房价才1400元。

另一个是,他退出作协。

为什么退出? 郑渊洁有次参加作协的会议,会议开始前和旁边的作家闲聊,对方问他看没看过金蔷薇(这是一个苏联作家写的创作谈,当时很有名)。 郑渊洁没看过,就这么说了。 对方非常激动,站起来大声说你居然没看过金蔷薇?那你怎么敢写书! 而后,会议开始后,郑渊洁对大家说:“我这几天在看苏联作家斯夫琴科的书,你们看过没有?” 大家互相看看然后纷纷点头。 郑渊洁接着说:“这个人名是我编的……”

要Sir总结,更简单。

一个10岁觉得很牛,20岁发现没那么牛,30岁后又重新感叹牛的人。

在郑渊洁超过四十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塑造了几个陪伴几代人成长的著名角色——

皮皮鲁,鲁西西,舒克和贝塔,大灰狼罗克。

纵观他所有的童话作品。

一个特点最为明显——

想象力。

Sir不否认,很多优秀童话作品文笔优美,内容健康,三观端正。

但。

对孩子来说,看童话,其实就是看由种种漫无边际的想象力编织而成的,我们向往的生活。

有冒险的。

《皮皮鲁传》。

春节期间,皮皮鲁自制了一个二踢脚(冲天炮)。

结果,被二踢脚带上了天。

二踢脚向着太阳冲去,而皮皮鲁落在软绵绵的云彩上。

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圆形的房子,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靠近一看,居然是一口大钟。

上面写着四个字——“地球之钟”。

旁边是一个旋钮,左边写着快,右边写着慢。

皮皮鲁兴奋极了,他想,让地球转快点,一定很好玩…………

有浪漫的。

皮皮鲁的孪生妹妹,鲁西西。

一天,鲁西西帮助了一条受困的龙。

龙回报给她一颗龙珠。

这龙珠,不是许愿用,是含在嘴中,可以在水下像龙畅游。

鲁西西靠着这颗龙珠,代表班级参加游泳比赛,打破一个个记录,走向国际赛场。

但……

当然,更多的,是我们对自由的神驰。

在各种媒体的轰炸下,《魔方大厦》已被传讹为恐怖片。


越不能谈,我越想谈谈他


它确实有恐怖片的气质。

画风清奇,音乐诡异,情节悬疑,据说因尺度过大,仅仅播出十集,就在一片争议中下架。

传闻中完整版26集剧本,更至今成谜。

但它绝不是廉价的尖叫。

所谓的恐怖基因,其实是一个小孩子在成长过程必需遭受的心理摧残的外化。

《魔方大厦》主人公莱克,小升初,面临巨大升学的压力。

父母管教严防死堵,莱克连一点出门的时间都被剥夺。

愤怒之下,他摔坏了魔方,意外地,进入了魔方大厦。

在这里,充斥着各种不同的世界。

玻璃城,聋哑城,头盔城,科洛城……

看看这个充满迷幻色彩的开头。


越不能谈,我越想谈谈他


这形态怪诞的人物造型。


越不能谈,我越想谈谈他


越不能谈,我越想谈谈他


越不能谈,我越想谈谈他


颇有种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越不能谈,我越想谈谈他


△ 毕加索名作:格尔尼卡

而这种种“扭曲”,正是被压抑爱玩天性的孩子,无处宣泄的怨气。


越不能谈,我越想谈谈他


第二集。

莱克来到一个仿佛幼儿园王国的地方,在这里,小孩可以管大人。

莱克竞选了市长,并颁布了法令。

法令指出,孩子们可以把爸爸妈妈关进罐头里。

这些罐头还被贴上标签。

爸爸爱打麻将

整天不管我们

今天装进罐头

好好反省反省


越不能谈,我越想谈谈他


爸爸妈妈爱吵架

关在里面不说话

如果再吵架

永远不开它


越不能谈,我越想谈谈他


歪歪扭扭的字体,充满童趣的打油诗。

内容呢?

却是孩子们对爱的渴望。

简单粗暴的脑回路,也有情感真挚的地方——

工作太辛苦

让他睡个够

千万别吵他


越不能谈,我越想谈谈他


对成人来说,爱的反义词,是不爱。

但于孩子,他们做不到忘记和放弃。

于是,这求而不得的爱纠结在心,久而久之,变成了怨,变成了疯,变成了狰狞的梦。

与其说《魔方大厦》让很多小孩子感到害怕,不如说,它让家长们惊出一身冷汗。

因为。

它不过是站在小孩子的角度,讲着大人不爱听,不敢听的话。


越不能谈,我越想谈谈他


郑渊洁的童话并不讨好孩子。

“漫威之父”斯坦李对自己作品总结:

”简单到小孩子也能理解,但同时又在某种意义上复杂到让更大的人也会欣赏”。

同样适用于他。

孩子会长大。

以“长大后的读者”为对象,郑渊洁在世纪之交也创作过一系列成人童话。


越不能谈,我越想谈谈他


既有讲述金钱世界主视角故事《我是钱》,也有讨论网络科技对人性侵蚀的《白客》。

既有勾勒才华与现实纠缠的《智齿》,也有直面科幻恐惧的《生化保姆》。

当然。

说到其最成人化的作品,一定属于这部——

《金拇指》。


越不能谈,我越想谈谈他


表面看,这是个关于超能力的故事。

——孩子们都渴望超能力。

但其实人性,才是这世界上最难预言的超能力。

关于人性,今天一个烂大街但又真实的看法是——

人性是灰色的。

它时善时恶。

它时黑时白。

《金姆指》,几乎每个人就都有着天使与魔鬼的复杂气质。

一个原本雪中送炭的义气姐妹,变成一个毒辣泼妇。

一个原本勤勉老实的忠厚丈夫,变成一个砍人恶棍。

连身边人都“看错了”,就更别说那些活在报道里的,高大上的知识分子。

而这些人的“突变”,不过是原本活在底层的女主欧阳宁秀,一夜暴富了。

她的指甲具有预测股票涨跌的超能力。

人们是多么擅于用忠诚,善良,正义装扮自己,而他们这么表演的原因是,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故事里,有两个人性瞬间让Sir记忆深刻。

一个是寓言。

大意是。

上帝突然光临某某家。

说:

我可以给你所有想要的,前提是,你的邻居,会得到你的两倍。

某某挣扎了一会说:

请把我的耳朵割掉。

一个来自,故事中地位最高的著名经济学家胡敬。

运动中,造反派要他爸爸吃屎。

为了跟爸爸划清界限,他主动拉了一泡屎给爸爸吃。

后来,爸爸得了尿毒症。

在这个人功成名就后,他对爸爸怀着深深的忏悔,他说:

我长大后,总想向我爸赎罪,我甚至觉得,我爸得尿毒症是那次吃了我的屎。

这两个人性瞬间的共同点是,咀嚼起来,都像在咀嚼冰渣。

齿寒。

心冷。

而最终女主欧阳宁秀的主动变疯,更是郑渊洁细思恐极的隐喻。

请细细品味这些金句。

我从来没这么放松过,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终于明白了,在地球人类中,真正享有自由的是精神病患者。

当精神病真爽,心里怎么想,嘴上就可以怎么说。我想起我过去看过的一本书上有句外国谚语:“实话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节省着用。”那是,不节省就都成精神病了。

此后,我活得极其自在和快活……我还省略了洗头洗脸,蓬头垢面才是真正的化妆,弄那么干净能挡得住火化?外表干净不是真干净,心里干净才是真干净。

有一句夸奖最聪明的人的话叫做大智若愚,我是大富若贫。喷气飞机飞得那么快靠什么?靠往后使劲儿。真想富靠什么?靠往穷那边使劲儿……


越不能谈,我越想谈谈他


说给孩子听。

说给大人听。

其实,郑渊洁的童话,也是说给那些“不想听”的人听。

不得不说《训兔记》。


越不能谈,我越想谈谈他


它被誉为童话版《浪潮》。

《浪潮》,Sir之前介绍过。

那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美国,1967年。

历史教师琼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是法西斯”,在讲台上建立了一个名为“第三浪潮”的组织。

他用各种心理学语言,向学生们灌输纪律与团结的重要性,并为“第三浪潮”设计了统一的手势。

没多久,学生们就都成为“第三浪潮”的成员,并视琼斯为领袖。

之后,琼斯委派3名学生作为“督察”,向自己报告那些不遵守“第三浪潮”规定的人以及组织的批评者。

接下来,竟有20余人告发自己的朋友,甚至是对“第三浪潮”表示怀疑的家长。

参加“第三浪潮”的学生人数,也短时间从30人增至200余人。

他们如此轻易就松手思想,心甘情愿上缴人权和自由。

你看,不分国籍,不分文化。

2008年,德国将这一事件,改编成电影《浪潮》。

就是为了让我们警惕——

一旦我们选择放弃思考、放弃质疑,就有可能沦为被豢养的牲畜。

与《浪潮》一样,《训兔记》同样展示了这种恐怖诞生的土壤。

一,一个绝不容质疑的权力意志。

二,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三,一份来自身边最亲近人的背叛。

Sir强烈建议你看看这24分钟。

听话的孩子会成为兔子。

不听话的,像皮皮鲁,只能装作兔子。

皮皮鲁变得沉默寡言了,他不敢张嘴说话,他不能说出自己的主见,因为他已经是兔子了。徐老师、皮皮鲁的父母和兔班同学都为皮皮鲁的转变感到由衷的喜悦。皮皮鲁生活中的唯一希望,就是能有一天脱掉这模拟兔衣。他从骨髓里害怕穿一辈子。

《驯兔记》最后,皮皮鲁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到了郑渊洁客串的大熊猫身边,郑老语重心长地说——

孩子,没关系,这只是一个童话。


越不能谈,我越想谈谈他


这真的只是一个童话吗?

有太多的故事,只能用童话来讲,不是吗?

说到底,郑渊洁是谁,重要吗?

不重要。

我们喜欢他。

不是因为他是谁。

是他启发我们——

我是谁。

这句话,10岁是想象,20岁是迷茫。

30,40岁,50岁,如果你还在坚持,还在寻找,就是绝望中的希望。

恰好。

郑渊洁和他的作品,提供的就是这么一点微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