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杭州道街、企业、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三方“牵手”,启动智慧街区项目建设。短短一年多,便建成指挥中心。中心可实时监测辖区运行状态,具备大数据应用、综合信息分析、应急协同指挥等多项功能,可对城市运行进行全面感知、态势预测、事件预警和决策支持,有效提高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

按照计划,街道年内将建成29个社区基础平台,实现社区平台与街道中心平台的互联互通,并逐步在辖区141个自然小区中推广。

家住开发区的杨阿姨决定,将搬回曾居住过多年的杭州道街新园里小区。身为国企退休职工的她,曾在此度过青春岁月。此番重回老房子缘于小区建设的智慧社区项目。

11月9日,时报记者一踏进广州道附近的该小区,就触摸到异样:房屋虽老旧,但小区秩序井然,随处可见架设于道路上方的摄像头。每个楼门外墙则多了刷脸式门禁。楼道内也看不到小广告。

“因为居住环境更安全了,又毗邻菜市场,生活便利,小区的房子现在很抢手。”新园里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罗丽健说,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该小区,549户原有居民中多是老国企职工。老社区环境脏乱,停放车辆被砸、室内被盗案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包括杨阿姨在内,超半数原有居民陆续搬离。

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如何让老旧小区更有“魅力”,一直让罗丽健苦苦思索。同样陷入思考的还有杭州道街工委书记张洪义。去年,到街道履新后,张洪义面临着辖区管理更严峻的现实:约23万人口,超半数为外来居民,洋货市场商圈就坐落于此,流动人口多、中低收入人群密集、基础设施老化、社会遗留问题突出。

随即,一个“智慧街区”轮廓开始勾勒——借助大数据深层次智能应用,打造标准化、高效化、精细化的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平台,探索构建智慧化社会治理新格局。

经实地考察和论证,在全国社会安全防控、城市智能管理等领域具有领先技术和较强研发能力的江西一家企业进入视野。

国家超算天津中心近在咫尺,街道借助中心的数据存储、高性能运算、大数据分析等优势,既节省成本,又提高效率。2017年8月,杭州道街、企业、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三方“牵手”,启动智慧街区项目建设。短短一年多,便建成指挥中心和首个试点小区。

记者走进位于杭州道街社区服务中心二楼的指挥中心,现场一片繁忙。

指挥中心面积约150平方米,安装有可视显示屏,最为醒目的是全域三维实景电子沙盘,相当于微缩版实景街道。

记者在现场看到,约1公里外的首个智慧社区——新园里小区实景被视频实时传输至中心的大屏幕上。设备运营方负责人张占林说,中心可实时监测辖区运行状态,具备大数据应用、综合信息分析、应急协同指挥等多项功能,可对城市运行进行全面感知、态势预测、事件预警和决策支持,有效提高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

“特别是研制运用了全国首创的实有人口管理、社区大数据分析系统,可实时采集分析核准实有人口、房屋等信息,破解社会治理中的流动人口管理等难题。”张占林说。

张洪义介绍,这一综治智慧平台今后还将覆盖更多领域,打造成大数据综合平台。

在新园里,记者看到,小区设有信息采集监控室,对33个楼门装配了人脸识别电子防盗门,楼房一楼门窗、小区围墙均安装有“电子围栏”,一旦有小区外人员触碰电子围栏,中心预警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并通过单兵系统迅速反馈给社区安保人员。目前,居民已完成信息采集,可直接“刷脸”或用手机APP开启门禁,让开放式小区变为封闭式管理。新园里社区居委会也安装有监控设备,实施远程监控、信息交流,强化对社区的日常管理。智慧街区一经亮相即引发各方关注,目前已引来北京通州、成都等数个国内城市观摩团。

“我们将在现有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张洪义表示,今后,街道将借助大数据收集与分析,支持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环境整治、党的建设等规划发展宏观决策,实现精细化、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打造高效服务型政府。未来,还将通过大数据平台,把握和预判辖区公众需求,开放公共资源,为群众提供智能化、个性化、便捷化的增值服务。

按照计划,街道年内将建成29个社区基础平台,实现社区平台与街道中心平台的互联互通,并逐步在辖区141个自然小区中推广。

来源:滨海时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