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校一开班,即得到新泉及周边妇女的积极响应,她们纷纷到夜校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剪掉发髻留短发,走出家门闹革命,到1929年底新泉整训期间,学员发展到100多人。1973年,夜校50多名女学员组成红色娘子军“耕山队”,连续三年开展开山造林活动,每年完成开山造林任务500亩,为当地经济生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福建省和全国妇女的一面旗帜。

连城县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旧址———张家祠

连城县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旧址———张家祠

张家祠位于连城县新泉村,紧邻红四军前委机关、政治部旧址望云草室。张家祠建于清光绪年间,进深10.5米,面积196平方米,四合院歇山顶中轴式祠堂,砖木结构,雕花斗拱,由上下两厅、天井、上厅左右各一偏房、大门外雨坪组成。正厅横匾上书“忠信诚敬”,左右墙壁上刻朱熹体“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同时保存有红军标语“军事政治训练”“加强少先队”。 1979年10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0月被列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完成本体维修。

1929年6月,红四军第二次进驻新泉休整期间,毛泽东深入群众进行社会调查。当了解到大多数新泉妇女没文化,还没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于是他立即指示新泉地方党的负责人要创办一所工农妇女学校,帮助新泉妇女砸碎封建枷锁,冲破黑暗牢笼,在政治上、文化上获得彻底翻身解放。于是,在毛泽东的亲自指示关怀下,当年7月,中央苏区第一所妇女学校———新泉工农妇女夜校(以下简称夜校)正式开班。

夜校一开班,即得到新泉及周边妇女的积极响应,她们纷纷到夜校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剪掉发髻留短发,走出家门闹革命,到1929年底新泉整训期间,学员发展到100多人。毛泽东多次抽空视察夜校学员们的学习情况。为了培养妇女解放运动的骨干,把夜校推广到各个乡村,连南区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春,在新泉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妇女骨干培训班,学习结束后,这些骨干学员分散到连南区各个乡村,先后办起了18所夜校,发展学员700多人。为解决教材问题,区苏维埃政府组织干部编写课本或者翻印《红军识字课本》,有的翻印来不及就发动学员手抄,边抄边学,边认边抄;为解决教师问题,一方面请区、乡干部轮流到夜校当义务教员,另一方面按“能者为师”的办法,由学员自己教,培养“学员老师”。

张素娥就是一个典型的“学员老师”,她是连南区苏副主席张育文的妹妹,1929年她才17岁。当年,她负责毛泽东、朱德、陈毅的生活起居,是妇女夜校的第一批学员,毛泽东曾亲自教过她学习写字和革命真理,她经常利用三餐吃饭时间向哥哥学习,自己先学了晚上再去教其她妇女,成为一名“学员老师”。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后,她坚持办妇女识字班、扫盲班、农技班,为新泉妇女的文化翻身事业献出毕生精力。1989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曾志还专门到夜校看望这位当年的革命好姐妹。1990年,终身未嫁的张素娥离开人世,享年78岁。临终前,张素娥把望云草室和夜校捐给纪念馆,她一辈子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令人敬仰。

1930年春,连城赤卫独立第四团攻打连城时,新泉妇女夜校8名学员随军参战被誉为“八女勇士”。此外,夜校的妇女们组织“夜校慰劳队”,白天帮红军战士洗补衣服,看护家属,晚上到夜校边学习边纳草鞋,革命热情极其高涨;还有120多名夜校青年妇女参加了游击队,为苏区妇女翻身解放树立了一面旗帜。1932年,红军攻打漳州时,夜校学员们参与运送粮食、物资和军需弹药等后勤保障工作,更多的妇女则在后方从事农业生产、推动扩红。

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后,60年代这所夜校曾停办。1972年,夜校复办,大规模组织学员在此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改变了当地妇女的命运。1973年,夜校50多名女学员组成红色娘子军“耕山队”,连续三年开展开山造林活动,每年完成开山造林任务500亩,为当地经济生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福建省和全国妇女的一面旗帜。1979年9月,夜校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10月被省妇联评为“省三八红旗集体”。

(连城县新泉整训纪念馆 邹重庆)

(摘自《红色文化周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