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因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当年他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如此疾呼。

在历史的进程中,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标符,以至于直到今天,他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嘱托仍然时刻在耳边回响。

他就是被尊为“中国国父”的孙中山,11月12日是其诞辰152周年。

两年前,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

习近平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卓越功绩留青史——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纪念孙中山,不仅是纪念那一代人的血与火,更是审视当今的中国与世界。

医人不如医国 果断弃医从政

早年孙中山曾以“逸仙”之名在博济医院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

清末统治下的中国积贫积弱,国力衰弱不堪,百姓苦不聊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还在读书学医的孙中山痛感“医人不如医国”,果断弃医从政。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第一次呼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兴中会成立时,主要成员留下的珍贵合影(第二排右三为孙中山)。来源:新华社

1895年1月下旬,孙中山从夏威夷到了香港,准备发动广州起义。不过由于起义计划泄露,孙中山领导的首次起义宣告夭折,他本人也不得不自此开始长达16年的海外流亡。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发起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随后,在同盟会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第一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开出了治病的药方。

然而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从1906年到1910年,4年之内,孙中山领导的8次起义全部失败。

辛亥革命胜利 推翻千年帝制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在同盟会的策划下,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

辛亥革命像猛烈倾泻的暴风骤雨,冲开了数千年的封建闸门,君主专制制度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民主共和的概念不断深入人心,不可阻挡。

1912年元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二次革命护国 帝制从此消亡

1912年8月25日,孙中山将同盟会与其他4个小党联合组成国民党,旨在通过“议会道路”实现“革命理想”。然而,迫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的强大压力,孙中山仅担任了91天的临时大总统职务,就不得不在清帝退位的第二天提出辞职,让位给袁世凯,随后还解散了南方的革命军队。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刺身亡。宋教仁的鲜血,给热衷政党内阁与议会政治的国民党人上了沉痛的一课。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不到两个月就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再次逃亡国外。

1914年7月,孙中山召集部分国民党党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旨在重新建立革命政党。

图为1915年9月,孙中山等人在东京革命党人的民国社。来源:人民网

1916年元旦,袁世凯登基称帝,举国哗然。革命党人再一次集结在讨袁的大旗之下,誓死捍卫来之不易的共和。四面楚歌的袁世凯,不得已在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他的皇帝梦总共只做了83天。

1916年4月9日,孙中山、宋庆龄等在日本东京集会声讨袁世凯。

两次护法皆败 一心仍求救国

1917年7月,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1922年5月,孙中山北伐直系军阀。不料后方的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入永丰舰才得以生还。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

三民主义新解 两党携手革命

1922年9月,在第三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开始改组国民党。随后,李大钊、陈独秀、张太雷等中共负责人陆续加入国民党。

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共产党员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就此拉开了帷幕。

革命尚未成果 同志仍须努力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

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朱德保存的建国方略

孙中山的浙江往事

心系钱江——孙中山四度亲临浙江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11、12月、1916年8、9月四度亲临浙江,对未来的国家建设做出精辟的分析和高屋建瓴的总体规划,体现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可贵的科学主义精神。他在《实业计划》里把乍浦选为东方大港的港址,并对浙江省境内的铁路、公路建设提出了较可行的方案。

1912年11月,孙中山首次到浙江,8日在杭州火车站的合影。

1912年12月9-13日,孙中山专程前来浙江考察。9日上午由上海启程,专车经松江、嘉兴、硖石、斜桥、长安等站,没到一站,欢迎群众人头攒动,拍手欢呼,争睹先生风采。

中山先生每站都下车,与欢迎群众见面,步行群众队伍之前,举帽还礼。车开动时,又伫立车门向群众招手。

下午抵达杭州,孙中山在法政学堂出席国民党浙江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发表演说,高度赞扬浙江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中的功绩,阐述了实现民生主义的四大纲领:“节制资本、平均地权、铁路国有、教育普及”。

次日凭吊秋瑾烈士墓,至风雨亭小憩,书写了“巾帼英雄”的横额及“江户矢丹忱,多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的楹联。11日视察江干地区的铁路、钱塘江水道、之江学堂和湖墅地区的商业。13日乘车返沪。

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宋庆龄等人在西湖合影。

1916年8月16-26日,孙中山又一次专程前来浙江视察。18日在杭州午宴时发表即席演说,谓浙江“在独立各省中最有希望,而日后所负责任亦最重大”。勉励浙人各尽其力,使浙江“成为全国之模范”。

19日下午在浙江省议会演讲,强调“地方自治”的重要,指出“地方自治,乃建设国家之基础”,认为“若地方自治既完善,国家即可巩固”。晚上在陆军同袍社的演说词中主张采用五权分立,以救三权分立之弊。

20日起赴绍兴、宁波。21日在绍兴各界欢迎大会上发表演说,称:绍兴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地、报仇雪耻之邦,要继承越王奋发图强的精神,群策群力,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推翻专制、建立共和,绍兴秋瑾、徐锡麟、陶成章三位烈士牺牲,对革命起了重大作用。又指出绍兴的市政建设要努力改革。

22日离绍兴到宁波,在宁波各界欢迎会上以地方自治为题,发表演说,指出欲求自治之效,必须“振兴实业”、“讲求水利”、“整顿市政”。25日乘军舰视察舟山群岛、象山港、三门湾,考察建筑军港的条件。26日乘舰返回上海。

1916年9月15日,孙中山先生在海宁观潮亭留影。

1916年9月15日,孙中山第四次到浙江。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到海宁盐官观看钱塘江大潮。举世闻名的钱江潮固然蔚为壮观,但孙中山各位关注的是建国方略。观潮胜地盐官临近他筹划的东方大港乍浦,孙中山在盐官跟塘工局人员谈论潮汐的科学规律,询问拦江筑坝、利用潮汐发电及围垦海涂等有关建设东方大港的问题,当天返沪。

孙中山的四次浙江之行为他日后制订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要求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纲领——《实业计划》中东方大港的设想提供了重要依据。

孙中山先生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提出的“天下为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思想,时至今日,仍未过时。所谓伟大,正是穿透了百年的时光,依然振聋发聩。

孙中山,不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缅怀孙中山先生,心中充满深深的崇敬。

我们在这里重温孙中山先生的音容笑貌,在那段鲜血与战火的岁月里追寻伟人的足迹……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