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岁进入工厂工作,到如今65岁仍然掌舵企业,蔡国强40多年来一直奋战在实业一线。

蔡国强是最早一批的工农兵大学生,后因研发胶粘带成套机器挣得了“第一桶金”。他所带领的常州永盛新材料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涂布机、分切机、包装机等柔性材料自动化生产设备及零配件的研发生产,产品应用范围涉及胶带、玻纤、纸张、医药辅材、装饰材料等传统工业领域,也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锂电池、太阳能、功能性薄膜等新兴领域。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路走来,蔡国强一步一个脚印。矢志不渝的创新思维、不懈追求的实业梦想,助推永盛新材料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

初生牛犊不怕虎

17岁时,蔡国强就和同龄人一样早早踏入社会,被分配进了工厂,最初在老牌国企常州二电机厂做一线工人。当时,国企的工作是旁人眼中的“铁饭碗”。因为年轻又喜欢钻研,蔡国强很快就在厂里崭露头角,渐渐成为行家里手。

1971年,蔡国强被厂里推荐去上大学。带着对未知生活的期待,蔡国强背上行囊来到南京,在南京工学院(现在的东南大学)就读自动控制专业。几年高等学府的学习时光,对于蔡国强来说弥足珍贵,不仅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也为他打开了眼界,为今后带领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学毕业后,蔡国强又回到了二电机厂,一路担任技术员、工程师、厂长助理等职务。1989年,蔡国强被组织调到常州胶粘带厂做厂长。这个胶粘带厂,就是永盛新材料的前身。

当时,胶粘带厂一年有几百万元产值,但因为产品质量不好,老是亏损。“我当时30岁左右,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接下了‘厂长’这个担子,一心想把事情做好。”蔡国强说,当时最紧要的问题是怎么把产品做好,怎么让企业扭亏为盈,怎么养活厂里的工人。

巨大的压力带来了巨大动力。经过一番研究,蔡国强终于找到了产品质量问题的症结所在。“国产机器质量不过关,进口设备昂贵买不起,质量问题就卡在机器这一环节了。”于是,他又下定决心,开始专心研究改造机器。

蔡国强慢慢摸索,跑了很多机器生产厂家、展览会,不断研究机器,终于解决了其中的一个核心技术。蔡国强回忆说,当年,国内的理论都是“同向吻合涂布”技术,做出来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后来,他反其道而行,将机器改用“逆向吻合涂布”,终于解决了稳定性问题。经他改造的第一代机器就这样诞生了。

让蔡国强没有想到的是,他所研发的机器不仅解决了厂里的生产难题,更吸引了很多浙江、广东等全国各地的客商来买机器,“当时过来买机器,都要拿着现金来排队。很多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小商户买了设备回去生产,再在市场上出售胶粘带,可见当时胶粘带产品的紧俏程度。”

随着胶粘带生产装备的热销,厂里的收益越来越好,仅用了1年多就扭亏为盈,这让蔡国强特别有成就感。而他,也误打误撞地将企业带进了装备制造领域。

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打开了装备制造的局面,蔡国强对于企业的发展思路日渐清晰。胶粘带固然有市场,但装备制造行业在当时国产设备精度不够、进口设备价格昂贵的大背景下来看,无疑是竞争较少的“蓝海”。

不过,蔡国强研发的机器实现批量化生产之后,国内就慢慢有同行开始“效仿”,也有厂家研发生产胶粘带成套机器,这给蔡国强带来了压力,他又动脑筋开发新一代产品。

“当时市场上比较先进的是台湾和日本的机器,速度大约每分钟五六十米,门幅可以做到1.3米,市场价格在500万元左右,非常昂贵。我也朝着这个速度和门幅去研发,两年后我们的产品一经问世,台湾机器的价格立马降到200多万元。”蔡国强说道。

几年之内,永盛的产品经历了多次更新换代,速度从7米/分提升至100米/分,再到250米/分,门幅也从半米增加至1.6米再到更多。渐渐地,整个行业都以蔡国强研发的机器为标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苏南大地涌现,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永盛也在这一波发展浪潮中一路高歌猛进。

一方面,蔡国强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组建研发团队,并开拓国外市场。2000年左右,永盛的产品进入了东南亚市场,现在已经出口到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进入高端市场。

被问及企业发展的秘诀是什么,蔡国强思考了一会儿,语气坚定地说:“创新!在我看来,研发、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词。像我们这种民营企业,必须要靠创新,才有竞争力。”

关于研发和创新,有一段经历对蔡国强触动颇深。他曾经去美国看过壳牌公司的一座研发大楼,里面容纳了2000多名研发人员。国外公司对于创新的重视和投入之大,让蔡国强不禁对于研发充满敬意。

如今,永盛建有技术开发中心,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积极跟踪涂布装备的前沿动向,与诸多知名公司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根据市场情况变化开发新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要。公司还荣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常州市知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拥有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0多项,多次荣获常州市免检企业、优秀包装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荣誉。

不断寻找新增长点

蔡国强的人生里,总是充满了挑战。平时生活中,他喜欢摄影,曾经背着心爱的相机,数次征服南极和北极。这种不断自我挑战的个性,同样让他在企业运营中不断开拓创新。

2005年前后,企业发展慢慢走上正轨,这时候,企业不再快速发展,让蔡国强隐隐有了危机感。和最初创业时期相比,市场已经慢慢发生变化。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当初竞争较少的“蓝海”已经变成“红海”。企业下一步发展的动力何在?

蔡国强瞄准智能化领域,专门成立新产品研发中心,研究智能化装备。永盛研发的智能化涂布机具有电子记忆功能,所有操作参数都可以自动记忆、重复、拷贝,不同的员工、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工况之下,都可以获得最佳的品质。近年来,永盛研发的设备还建立了大数据概念,生产工艺参数、产品最终的品质都可以传入云数据,客户可以从产品上查到生产时的工艺参数和质量参数。

2016年,企业再迈新步,在新三板挂牌上市。那一年,蔡国强63岁。这个在商海征战数十年的老将,依然保持着年轻进取的心态。

“公司挂牌新三板,既是重要的发展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在挂牌敲钟仪式上,蔡国强这样说道,“挂牌新三板仅仅是个开始,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资本结构,并开拓融资渠道,实现快速健康发展,以良好的业绩取信和回报股东与投资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歇。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开始,公司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锂电池隔膜涂布的实验车间,去年底已全部竣工,样机已经完成,有望尽快实现销售。“对公司来说,锂电池隔膜涂布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且行业门槛高,市场前景好。我们跟业内几家企业合作,组成一个新的公司,专业做锂电池设备。从现在看来,这一项目的前景非常值得期待。”蔡国强信心满满地说。

评论留言,小开会尽力帮您▼

▽ 大家都在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