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姚瑶 摄

凌晨2点的书院,不知疲惫的双手上架着的是书籍,传递着的是文化。出了地铁7号线,在20分钟的步程里路过一个老小区的小型菜市,就能看见成都怡福路300号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它名字里带有“毛边”,并不是它的主人姓毛,而是一种书的“造型”。

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可以说是毛边书局的升级版,而毛边书局之所以叫这个名字,跟毛边书有着关系。

“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毛边书其实是一种舶来品,需要人耐着性子读。一把木质裁纸刀,一本毛边书,看书页时一一裁开,看一页裁一页。值得注意的是裁纸刀最好不要用铁质的,既有损书页,又有一定程度荼毒了风雅。

先人一步,get更多独家资讯

了解了毛边书后,傅天斌被其深深吸引,保持着这份兴趣长达21年,从跬步致以千里。他就是毛边书局的创始人,也是如今毛边书局·桃蹊书院的院长。他说:“我是一个收书人,以书为业,但我还是希望每一本书都有它的归宿。”

带着对书院和的傅老师好奇,我们在早晨10点开院之前来到这里,用镜头记录下书院的一天。

am 4:00

十万本旧书从哪里来?跬步始于凌晨4点

当城市还在梦乡,环卫工人还未到忙碌的点儿,傅老师的摩托车已经开出小区铁门,赶往书市。这是收集旧书的主要途径。

“3:30起床,4点出门,我必须得去,不然一天就落空了,生病了就戴着帽子去。”每周二、三、六、日,是傅老师固定赶书市的日子,而不固定的时间里,不是在居民家中收书,就是在去收书的路上。

天快亮了,被称为“鬼市”的书市就散场了。淘完旧书回来后的傅老师便开始清洗书本的工作,消毒、擦洗、通风晾干。

外人眼中的傅老师是不知疲倦的,觉得他好像不会累。“困了,喝上一杯茶;累了,打一个小盹儿。没有喝彩,没有惋惜,受过鼓舞,遭过无奈,只要将个人和生活调成平衡,总会变好的。”傅老师笑谈,与书为伴,看世间百态,足矣。

有人说,不装、不燥、不腻,是毛边的态度。经过一番谈话,我觉得这更是傅老师的人生态度,是他脚下这片土地的态度。

am 9:50

院门大开迎读书人 一本好书,寻个角落,皆大欢喜

朝气蓬勃,宁静祥和,这是我们对书院的第一印象。书院的位置不是很好找,可以说稍偏,但一点也不影响爱书人对书院的追寻。书院开院时间是上午10点,时间没到,门口早已有人在一旁等候。

室外十四五度的温度虽不算太冷,但手开始冻了。纵观眺望,这条道路真是市井味儿十足,居民打堆说笑,风吹过,他们紧紧领口。

书院的门终于开了。两束暖而不闷的光打在门厅里,紧接着,光就这样传递着,照亮了整座书院。此情此景,让我不禁想起以前的老店,想必傅老师也是无数次站在书院门前,忆苦思甜。

进门右转,有一个桃木色的屏风,屏风右侧是9个黑胡桃色的书架,陈列着近一万本书籍,前五个架子上的书是傅老师个人收藏的“宝藏”,这些“宝藏”,可以免费阅读,也可以购买。

当然并不仅仅于此,毛边书局·桃蹊书院最大的特色就是打造“天府文化、巴蜀文化墙”。一楼的左侧是一面文化墙,3米高的书架,满满陈列着人生、社会、城市百态。

一本《知青小说》吸引了我,随手打开第7页,一段王安忆的经典,“现在,我不愿说:我们这一代,是如何如何的一代。置身在我们民族四千年的历史上,我们这一代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强调的。”

中庭里有一“树叶”形状的矮书架,书架上放满了四川类书籍,成都、成华……是的,这里就是成华。

一楼最里面是儿童读书区域,是孩子们的天堂。掉了两颗门牙的男孩专注在妈妈讲的故事里,乐开了花,爱学的模样甚是可爱。坐在地上翻着《米老鼠》漫画集的小男孩,今年5岁,捕捉了几张照片,他完全没有察觉,一边看着一点头,“我喜欢白雪公主、孙悟空,我喜欢善良的人。”

一双紧握笔杆的手,一撇一捺,刚劲有力。这位80多岁的老人,有每天都过来看书的习惯,但他为什么用硬纸板抄写?他这样回答:“我老了,记性不好使,过过笔头总归牢靠些,晚上还能在睡前拿出来看看。”

一声咳嗽、一本《武则天》,一坐一下午,猛地一抬头,与人群里陌生的他四目对视,又各自埋头。小妹妹扎着黄色头绳、倚着跟她一般高的凳子,双手交叉环抱,抬头仰望,她在寻找着什么?……

孩子、中年、老年,一样的心无旁骛,一样的着了书的“魔”。

我静坐着,书院里穿梭着形色身影,有的深阅读着,或在寻找着,一时觉得,书里的力量像极了无穷的黑洞,无边、有力。

pm 14:26

推开“文艺复兴”的门,每一处都弥足珍贵

通往二楼中心位置需要先穿过一个健身区,蜡黄色的墙饰,让人联想起朵朵腊梅,那股冬天的味道好像来了。

房间的左侧有一个长长的走廊,一排梨木色的边凳,2个多功能厅(舞蹈室)和1个辅导教室。书院里“讲、学、问”特色在这里一览无遗。

推开一间舞蹈室的门,满满的白光扑面而来。阳光打在舞蹈杆上,一双舞鞋静静地摆在那里,窗外风起,一瞬间,似乎看到一个美丽的舞者,这一秒轻步曼舞像燕子伏巢,下一秒又疾飞高翔像鹊鸟夜惊,好美。辅导教室后墙上是“勤能补拙”四个字,听傅老师说,这是一个能容纳50多人的课堂。走廊的墙上挂着相框,黑色的木框里能看到窗外芭蕉叶微微浮动的影子,印在画框里,别是一番风味。

书院藏书最多的地方是三楼,藏“古董”最多的地方也是三楼。我们怀着好奇,爬上了三楼最后一步楼梯。这里的书架比一楼多,书架在大厅里整齐地屹立着,像是一排排守护书本的守书人。

怎样才能更加真切地去感受书院,去认识它?那必定要去看、去听、去摸、去闻。黑胡桃色木格子,一格、两格、三格,摸上去凉凉的,但是不冰。手掌似乎与这些书传递着力量,踏实、心安。站在灯光下,闭着眼,捧一本书,此刻,人是平静的,是涌动的,滚烫的。

中间书架左脚处的玻璃柜里,全是泛黄书页,它们不是毛边书但更毛边,书页用发黑的白线固定,书边毛茸茸的。再往里走,发现了越来越多样化的旧书。《解放军文艺》、《四川文艺》1974,4月、2月、7月,看着色泽鲜艳,充满了革命年代感的封面,我不禁感慨那时的年代竟对文化有如此大的投入。

放杂志的书架的最上层就是“古董”:毛主席相框、大白兔铁盒、大红喜字单面镜、父辈使用的算盘、天府牌的收音机、刻着“中国制造”的五羊钟……

下午4点,站在窗前,猛然发现原来窗边摆放着世界各地的标志性建筑物等画框,每走上一小步,便从一座城市走到了另一座城市,从电影走进音乐。

pm 18:46

城市文化魅力的传播“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踏遍书院的每个角落后,我印象里最想了解的还是天府之都,文旅成华。因为,总归爱家。

翻阅一本《成华年鉴》,一刹那,成华从老工业文明到新经济产业,从绿皮火车到磁悬浮列车,从西部第一高塔-天府熊猫塔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从孟知祥墓到“川西第一禅林”—昭觉寺,新成华大道建成通车、建设路商圈实现,十一科技、成焊宝玛等产业集群……一步步脚印、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画面,似乎在眼前时空回放。

室内的灯光倒影进现实里,对面街道说笑的居民已经走了,一个叫卖气球的卖主正取着气球,对面楼层也挂起了刚洗过的红色被单,一只泰迪飞奔过街。这里,就是书里书外都存在的岁月静好。

踏出木质门槛,我又回头驻望,一群麻雀从书院楼顶飞过,书院里依旧人来人往,我喜欢这里--怡福路300号。

(姚翼傑 姚瑶)

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免费向公众开放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四10: 00-18: 00,周五至周日10:00-21:00

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姚瑶 摄)

毛边书局·桃蹊书院里的“宝藏”。(姚瑶 摄)

在书院看书的小孩。(姚瑶 摄)

在书院看书的老人。(姚瑶 摄)

书院里看书的读者。(姚瑶 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