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治者与其亲属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治国就是治吏,如果,每一个官员都贪得无厌,贪赃枉法,不知廉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又拿他们没有办法,那这个国家一定会变得非常混乱,百姓将无法安定生活。然而,别看萧宏没有什么胆识,生性懦弱无能,带那么多兵还能做出弃军逃跑的事情,算是奇耻大辱。

其实,无论是事还是人都有其软肋,完全坚不可摧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像中国古代统治者,虽然高高在上,是九五之尊,但依旧有其软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治者与其亲属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治国就是治吏,如果,每一个官员都贪得无厌,贪赃枉法,不知廉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又拿他们没有办法,那这个国家一定会变得非常混乱,百姓将无法安定生活。所以,老百姓一定要做李自成,敢于揭竿起义。” 这番话可以看成是至理名言。

在现代的政治管理中,对于官员的选拔,都是反复强调“德才兼备”,要有高尚的品格,也正是这个道理。不过,在漫长的封建王朝中,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却不一定会有这样的见识和想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关于南朝梁武帝萧衍和其六弟萧宏的故事。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萧宏身拜临川王,不仅“长八尺,美须眉,容止可观”,而且,还善于使用权术,进行大肆敛财,“奢侈过度”,是一个典型的“高富帅”。不过,论起治国、持家、平天下的本领,他却没有什么才能,属于扶不上墙的烂泥。 梁武帝曾命令他亲自率军讨伐魏国,当时,为他提供的武器都非常精良,且军队的阵容也非常庞大,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阵仗。前锋攻克梁城之后,士兵们因为打了胜仗士气高涨,大家都想着可以乘胜追击,深入攻克,恢复中原。 可萧宏听说魏国的援军马上就要到了,便“畏懦不敢进”,以至于,魏军“知其不武,遗以巾帼”,呼之为“萧娘”。后来,一天夜里,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军中便出现了混乱的景象,让本就懦弱的萧宏更加惊慌失措。于是,带着几个骑兵,不顾其余将士的安危,自己逃了。就这样,十万大军功亏一篑。

然而,别看萧宏没有什么胆识,生性懦弱无能,带那么多兵还能做出弃军逃跑的事情,算是奇耻大辱。按理说,这种人应该被赶出干部队伍,但实际上,他却屡次升迁,官位一路看涨。 开始只是扬州一位小小的刺史,后来,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此后,又先后出任司徒、太子太傅、司空、太尉等官职,每个都是政府要职,地位显赫。而且,更过分的是,这么一个文不能文,武不敢武的萧宏,还经常搜刮百姓,肆意掠夺百姓的财产。 光他个人名下的房产就有几十处,都是通过“悬钱立券”,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高利贷,巧取豪夺来的。许多借债人债务到期后,不能按时还款,便对其施以颜色,不断逼迫借债人还钱,甚至,逼得他人家破人亡。对此,梁武帝并没有进行责罚,只是做出了一个规定: 可以放高利贷,但是,却不能因为还不上钱,就将别人赶出家门。 后来,有人密报说:“萧宏家里有很大的仓库,看守防备非常严密,貌似藏着大量铠仗,就是甲胄和兵器,很有可能是想谋反。”

梁武帝听了非常不悦,便借故到萧宏的府上与他欢宴。酒过半巡,人有点微醉,梁武帝便提出要去内堂后面看看,这让萧宏大惊失色。 因为,在内堂的后面,他建起了很多库屋,里面堆满了货贿之物。梁武帝见此情景更加心疑,于是,一间一间地检视了起来,结果发现有三十多个屋子,每间都堆满了千万钱,总计三亿万钱,还有很多房间堆满了布绢丝绵等物,数不胜数。萧宏跟在身边不敢说话,也不敢解释,紧张到汗如雨下。 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梁武帝竟然对此没有生气,也没有恼羞成怒,反而变得特别高兴,说:“阿六,汝生计大可!”史书记载,此后“兄弟方更敦睦”。由此可以看出,官员为政贪腐、生活奢靡和无能、无德一样,都不是梁武帝所在意的。真正让他感到忧心、愤怒的,是为臣者的忤逆之心。 其实,在历史上,像萧衍这样对官员们的贪污情形不太重视,却非常重视这些人对自己的拥护程度,这样的人有很多。

其中,秦始皇嬴政便是如此,使将军王翦只好一面率军伐楚,一面频繁派人回朝“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汉高祖刘邦如此,使丞相萧何无奈之下,只得“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隋炀帝杨广如此,使唐高祖李渊被迫“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宋太祖赵匡胤如此,杯酒释兵权令石守信等“多积金、市田宅”,“歌儿舞女以终天年”,方得“君臣之间无所猜嫌”…… 在古代,皇帝为了稳固权力,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官员们的忠诚度,这也正是皇帝的真正软肋。相较之下,官员的能力好坏,强弱、个人的品格、德行好坏等情况,都不是帝王们关心的话题,所以,廉洁便处在了从官中的次要地位。 换句话说,为了换取官员的绝对忠诚,皇帝对官员的无德、无能、无行等行为,往往都不太关心,有的甚至是睁一眼闭一眼。 并且,对于官员们的这些“小毛病”,皇帝们还会非常高兴地将其当作“把柄”攥在手里。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