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月3日,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长达40万公里的太空跋涉,降落在月球背面冯•卡门撞击坑,成功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着陆以来,在月球背面复杂空间环境与地质条件下正常工作已超过300天,“玉兔二号”月球车行驶里程不断刷新纪录,累计已超过300米。目前,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处于第十二个月昼工作期。在轨工作期间,获得了13种国内外科学和试验载荷的原始科学数据约1.7TB。以嫦娥四号任务科学研究核心团队为主的中外科学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取得了可喜的科学成果。为促进嫦娥四号成果交流、互相借鉴,提升科学研究水平,2019年11月23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与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联合组织召开嫦娥四号任务科学成果交流会。

来自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国家空间中心、上海天文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化学所、空天信息研究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中国地质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30多个单位的110余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交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副主任孟庆国、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兼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兼嫦娥四号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嫦娥四号任务核心团队主任兼嫦娥四号任务首席科学家严俊、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兼嫦娥四号工程副总设计师王赤及教育部、中科院有关领导出席会议。会上报告了探测器接近一年在轨工作的飞控实施情况、科学载荷探测任务规划和数据处理情况及核心团队年度工作进展,并对核心团队已在《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陆续发表及被录用的20余篇科学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及交流。

嫦娥四号在轨工作近一年来,科研团队根据搭载的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全景相机、地形地貌相机等科学仪器取得的探测数据,重构了嫦娥四号月球背面下降轨迹,对着陆点进行了精确定位;获取了着陆区形貌、构造、成分等基本地质信息,发现个别探测点成分(月壤/岩石)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等矿物组份为主,并对其来源作出初步判断。这些成果对揭示月球南极附近艾特肯盆地的地质演化乃至月壳早期演化历史、月球深部物质结构及形成机理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科研团队展示了中性原子探测数据、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数据的初步分析成果,对后续研究予以了很高的期待。根据中继星、着陆器搭载的低频射电频谱仪探测数据,科研团队分析并展望了宇宙早期演化、太阳系行星射电学、太阳低频射电爆发等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

会议现场,与会专家学者对嫦娥四号取得的科学成果和科学发现作出充分肯定,并进行开放交流,深入研讨,科学展望。目前,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继续开展科学探测活动,地面科研团队继续对获取的第一手科学数据进行充分研究分析,新的科学成果和科学发现将及时公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