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是中國思想家裏“仰望星空”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位位哲人,他跳出人類社會,把探尋世界本原的視角從芸芸衆生,伸展到浩瀚的宇宙空間,創立了囊括自然、人文、萬物生滅變化等的“道論”,否定了上帝神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自然就否定了作爲“天之子”的地位和“君權神授”思想,這是老子對人類思想觀念的徹底顛覆,是中華民族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的一次重大飛躍,在世界哲學史上影響深遠。而老子的道是相對於天地人神的獨立存在,上帝、君主、臣民,以及山川草木一樣,“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在道面前,沒有高低貴賤。

原標題:孔子教臣民守規矩,老子教君主別胡來,其實都是同一個字上做文章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處士橫議,其爭論的焦點就在一個“道”字上,“道”是中華傳統文化之根,沒有是非之別,只是主幹與末梢之別。

孔子爲什麼教臣民守規矩,守什麼規矩

春秋時期周禮崩塌,禮崩樂壞。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名存實亡,諸侯國各自爲政,周禮崩塌:弒君殺父者有之,篡位奪權者有之,僭越亂禮者亦有之,他生活的時代,被他稱爲“禮壞樂崩”的最壞時代,孔子一生罵人最狠的一句話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罵的就是魯國權臣季孫氏傷道害禮的事。

季孫氏是魯國權臣“三桓”之一,是魯國的卿大夫,按照周禮規定,他的爵位級別只能享用“四佾”(yi)即32人的舞樂隊伍,而他卻越過魯國國侯,直接享用周天子纔可以享用的“八佾”64人的舞樂隊伍。在以“克己復禮”爲終生信仰的孔子看來,周禮是天下最高的禮法,亂用禮樂,是最無道無良無底線的僭越,是“孰不可忍”的“違憲”行爲。

文武之道即是天之道。但是孔子堅信:“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他認爲文王、武王、周公制定的禮法,是天道的體現,天道永恆,因此它不會淪落到地下,它依然在人的道德良知裏,只要有人振臂,一定會有復興的那一天!所以,不管是在魯國爲官的短暫歲月裏,還是在西遊應聘的漫漫征途上,抑或在萬般無奈之下開辦天下第一所私立大學的過程中,孔子始終以歷久彌堅之志向,百折不撓之勇毅,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果決,向着恢復周禮,弘揚“文武之道”的目標艱難跋涉,他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文武之道”光復的那一天,因此感慨道:“朝聞道,夕死可矣!”

在孔子看來,天下大亂的根源就在於周禮崩塌,規矩破壞。因此,恢復周禮,憲章文武是理順社會秩序,實現天下大治的唯一出路。奉行周禮,克己復禮就是他最高的政治追求,周禮是天下最大的規矩。

克己復禮,任重道遠。孔子自知“弘道”之艱難,故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弟子們也在老師身上看到了光復周禮的希望之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爲木鐸。“道”字在《論語》出現了100多次,足見光復“文武之道”的重要性。由於太重要,重要到高於生命,所以有時候,孔子把自己融入“道”中,也以“道”自稱,比如”吾道非邪,吾何爲於此?”顏淵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不容然後見君子”。可見,孔子之道即君子之道。

事實上,孔子確實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兩種概念。宗法制度下的君子原意是指“君主嫡生之子”,而小人是指小宗即庶生之子,後來被孔子反覆比喻,不僅有了等級概念,更成爲區分道德品質高下的代名詞,被稱爲“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修君子之道的,光明磊落,德澤天下,可以南面稱王或輔佐君王;修小人之道的,只能小打小鬧,修得一些生存之術,而永遠不會懂得治世之道。這就是孔子之“道”:克己復禮。

老子的“道”超越天地和上帝,是萬物之母和一切生滅變化之源

“道是天地萬物之母”。道是老子哲學的全部思想基礎,是中華哲學獨有的哲學體系,是天地萬物之本源,社會人倫之法則,天下萬教之宗元,與孔子“憲章文武”之“道”不同,孔子的“道”以“禮制”爲核心,是針對人倫關係而精心“設計”的一整套規章制度和行爲準繩。而老子的道是相對於天地人神的獨立存在,上帝、君主、臣民,以及山川草木一樣,“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在道面前,沒有高低貴賤。

老子是中國思想家裏“仰望星空”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位位哲人,他跳出人類社會,把探尋世界本原的視角從芸芸衆生,伸展到浩瀚的宇宙空間,創立了囊括自然、人文、萬物生滅變化等的“道論”,否定了上帝神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自然就否定了作爲“天之子”的地位和“君權神授”思想,這是老子對人類思想觀念的徹底顛覆,是中華民族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的一次重大飛躍,在世界哲學史上影響深遠。

天地萬物之間的關係。在茫茫宇宙之中,萬物蓬勃生髮,其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作爲萬物之靈長,得以並稱爲“四大”,但這四大不是並列關係,而是從屬關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效法大地,大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因爲是獨立的,它只效法自己的自然而然。

那麼,“道”是什麼樣子呢?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它“寂兮廖兮”,“恍兮惚兮”,“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不能用語言文字描述,沒法定名。因爲一旦描述,一旦定名,就把它侷限在一定的概念裏,失去其無限可能性。比如,道生萬物,天是道,地是道,山水花鳥都是道,它們的樣貌、性狀、色彩、壽命等各不相同,如何給他一個確切的名稱,如何描出來?

道的特性是:虛無、柔弱、無爲、不爭、謙退。儘管它無形無狀,無物之象,但是“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它遍佈於宇宙虛空之中,天地萬物都是它所生髮,人們可以通過天地萬物的生髮變化,來認知它、把握它、遵循它。因爲它派生萬物並內化於萬物之中,知道了萬物的特性和運行變化規律,也就明白了道的基本特性和運行規律,它的特性和運行規律正是天地萬物得以遵循的來源。所以“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人當然不能例外。

老子通過萬物的生髮過程和運行狀態,發現了“道”的基本特性是“虛無”的,因爲它的存在看不見;它是“無爲”的,因爲它從不強作妄爲,一切順任自然;它是“不爭”的,因爲它從不因自己的貪慾而侵佔萬物;它是“謙退”的,因爲它含藏內斂,不顯露鋒芒;它是“柔弱”的,因爲它從不恃強凌弱、強悍暴戾,等等。

這裏有幾個哲學概念最易混淆,引起誤讀。虛無指的是道的存在狀態,而非真的空虛沒有,它是從人的視角而言,道體好比一種精神,一種風尚,看不見摸不着,但卻是實存的;柔弱並非懦弱,而是滴水穿石般的韌性和持續性;無爲,不是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做就不會道生萬物,而是指順任自然,不強作、不妄爲、不折騰,指的是沒有人爲因素;謙退不爭是“爲而不爭”,“功成而不居”,不與萬物爭利奪名。

遵道與違道的結果如何

老子對萬物遵道而行與強作妄爲的結果做出了比較: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這裏面的“一”即是“道”。大意是說天地遵道而行就會天清地寧;萬物遵道而行就會各安其命;侯王遵道而行就會天下太平。反之,則會天塌地陷,萬物滅絕,天下傾覆。

不要以爲這是老子的閉門造車,兩千多面來,已被無數事實證明,同時被現代科學所證實,要不然不會受到中外科學界的高度推崇和廣泛認可。比如: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卡普拉,盛讚老子的生態觀念,他說:“道家提供了最深刻並且最完美的生態智能”;再如諾獎得主、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感慨:“老子是在兩千多年前就預見並批判今天人類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體人類的最終命運。”

所以,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發出驚世感嘆:焚燬所有的書籍,我們將從《道德經》中汲取智慧。

我們看看當今世界局勢,便可知老子思想的偉大。當今社會,物慾橫流,科技高度發展,軍備瘋狂競爭,工業污染嚴重,生存環境惡化,美帝恃強凌弱,和平發展受阻……這一切的惡果,都是人類貪心不足,恣意妄爲,不尊重客觀規律造成的。

編輯

小結

總之,孔子的道,老子的道,都是圍繞一個“道”字做文章,但孔子的對話主體是臣民,老子的對話主體是君主。孔子主要是教臣民尊尊親親,上下有序,守禮法、懂規矩;老子是教君主去貪慾、尚無爲、不折騰,與民休息。同樣是解決社會人倫問題,孔子之道是“憲章文武”“克己復禮”,老子是“道法自然”“無爲而治”。對於孔子而言,老子“其猶龍耶”深不可測;而對於老子而言,周禮只是人爲的設定,人設總是要倒掉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