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航天局说,我国的首次火星飞行任务名为“天问1号”,预计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进行。中国国家航天局周五宣布,中国行星探索计划已被命名为“天问”,即探索天体的真相。

中国国家航天局周五宣布,中国行星探索计划已被命名为“天问”,即探索天体的真相。
该计划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楚国著名古代诗人屈原的一首长诗命名。他以爱国主义和对古典诗歌和诗歌的贡献而闻名,尤其是通过楚辞选集(也称为楚歌)的诗歌而闻名。
“天问”这个名字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于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以及对科学技术的无休止的探索。
航天局说,我国的首次火星飞行任务名为“天问1号”,预计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进行。
航天局还公布了行星探索计划的标志。字母C的形状,是中国(China)、合作(cooperation)和深空探险能力(capability)三者的相互融合和综合体现。
根据航天局的说法,我国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将对火星的土壤,地质构造,环境,大气以及水进行科学调查。
机器人探测器将由三部分组成:轨道器,着陆器和流动站。流浪者将有六个轮子和四个太阳能电池板,并将携带13台科学仪器。
中国航天技术研究院的首席设计师孙泽洲说,它的重量将超过200公斤,并且将在地球上工作约三个月。
与月球探测相比,由于火星距地球的距离比月球距地球的距离遥远得多,探测火星的难度也比探测月球的难度大得多,因此,至今人类对火星的探测只采用过环绕探测、着陆探测、巡视探测方式,未来的目标是对火星进行采样返回探测和载人登陆探测,但难度、投资和风险都将很大。
著名航天专家叶培健院士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若想实现超越,必须要“弯道超车”,利用现有的技术实现两步并一步走。如果2020年发射成功,可以在2021年7月以前抵达火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