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一个乱世,所以投降是常有的事情,说白了有些人是不得不降,因为身家性命都在他人手中,安有不降之理?由此,也流传下来很多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曹操与张绣的故事。


张绣出身

张绣是武威祖厉人,也就是今天的甘肃靖远人,他是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子,当年边章、韩遂在凉州作乱之时,金城的麹胜袭杀了祖厉长刘隽,此时张绣正是当地的县吏,于是找准复仇的机会就刺杀了麹胜,为刘隽报了仇,本郡的人觉得张绣很讲义气,于是张绣招募少年,成为了本地的豪杰。


先降后反

《三国志》:“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众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

公元192年,董卓被杀身亡,事情传播开来,于是董卓手下李傕、郭汜等人就进长安为董卓报仇,张济也在其中,张绣于是跟随张济出征,屡建军功,并以军功升至建忠将军,封宣威侯。四年后,张济从关中引兵入荆州,攻穰城,结果中箭而死,张绣于是接管了他的部队,屯兵在宛城,并与刘表联盟。

公元197年,曹操南征,大军浩浩荡荡,气势如虹,直奔淯水而来,张绣明知不敌,于是就率众投降了曹操,但是此时曹操好色的毛病又犯了,他听说张绣的婶子很漂亮,也就是张济的遗孀,于是曹操迎娶了张绣的婶子,说白了就是把张绣的婶子给睡了,事情传到张绣的耳朵里,张绣十分气愤,认为自己一点面子都没有,曹操听说张绣很不高兴,于是就起了杀心,想秘密杀掉张绣,结果事情败露了,张绣知道后提前发动了进攻,打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

曹操见大势已去,于是骑着绝影就开跑,结果跑着跑着,绝影中箭而亡,曹操手臂也中了一箭,于是从马上跌落了下来,长子曹昂见父亲有难,于是将自己的战马献给了曹操,曹操因此得以逃脱,然而曹昂却死在了乱军之中,猛将典韦为了给曹操断后,与张绣军力战,最后寡不敌众,也死在了乱军之中,最后曹操的侄子曹安民也死了,曹操惨败而归,一时间尸横遍野。


再次投降

《三国志》:“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绣从贾诩计,复以众降。语在诩传。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

过了一年,曹操再次率军征讨张绣,围攻张绣于穰城,没有攻克,后来曹操故意撤走,然后设下了伏击圈,结果张绣率军追击,大败,但贾诩这个人很厉害,他知道曹操不会再度设伏,于是让张绣继续追击,最终取得胜利。

但面对曹操的实力,张绣自知不是对手,再加上贾诩多次劝说张绣投降曹操,于是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于公元199年再次投降了曹操,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很是高兴,主动迎接,并牵着张绣的手一起参加宴会,随后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后来张绣不负曹操的期望,在官渡之战中立下战功,被升为破羌将军,随后张绣又在南皮战役中击破袁谭,受赏增加食邑,一共2000户,当时天下户口剧减,十户才能留下一户,能得到2000户已经超过了诸多将领,此时张绣走到了人生的顶点。


死亡之谜

《三国志》:“从征乌丸于柳城,未至,薨,谥曰定侯。子泉嗣,坐与魏讽谋反诛,国除。”

历史中关于张绣的死因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张绣在公元207年跟随曹操去柳城征讨乌桓,结果还没有到达,就死在了路上,这种观点是可能的,因为古代很多将士都是死在了征途的路上。

《魏略》:“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

另一种说法是曹丕因为曹昂战死之事对张绣心存不满,有一次曹丕就对张绣说:“你杀了我的哥哥,你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呢?”,张绣于是心有不安,随即自杀了。


那么曹操为何不杀张绣报仇呢?

首先,曹操与张绣有着很深的仇恨,张绣曾经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可以说仇深似海,然而张绣再度归降,曹操瞬间就答应了,并且善待了张绣。其实这跟当时的局势有关,曹操当时最大的敌人是袁绍,袁绍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而曹操实力很小,在这关键时刻只能扩充力量,而不是盲目树敌,所以曹操接纳了张绣,这使得曹操的实力逐渐增强,最后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了袁绍,随后又彻底消灭了袁氏集团,事实证明,这与曹操善于接纳人才,任用人才有关。

其次,成大事者往往要具备一定的心胸,要有囊括四海,一统天下的志向,更要有容人之心,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才能做天下难做之事,曹操自然有这样的心胸,从曹操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出一二,比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中就可以看出曹操有帝王之志,有帝王之志的人,必将胸怀天下,必将志存高远,必将海纳百川,所以往往不会在乎那些儿女情长,不会在乎那些恩恩怨怨,往往都是具备“目尽青天怀今古”的胸怀,所以不会在乎一些仇恨,为了成功,他们会抛弃一切,直到走向人生的巅峰。曹操作为乱世枭雄,自然有这样的胸怀,所以最终放过了张绣。

最后,曹操向来唯才是举,而张绣也被称为“北地枪王”,是难得的将领,曹操接纳了张绣,一方面是爱才所致,一方面也是收买人心,因为众人都知道曹操与张绣有仇,曹操接纳了仇人,自然会收获人心,让他人觉得曹操确实是非一般的人物,为了成就大业,连仇人都能容纳,都能为己所用,这样一来,会有更多人依附曹操,归降曹操,事实证明,曹操的决策是正确的,最后曹操实力不断增强,一时间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可谓人才济济,在乱世中击败袁绍,击败乌桓,统一北方,立足北方,最后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成为了一方霸主,不得不承认,曹操有着非凡的过人之处,确实令人敬佩之至。

参考文献《三国志》、《魏略》、《傅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