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种地也有学问的,‘三分种田、七分打理’,你看,是不是和医疗上‘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有相通之处?”

说到位于辰花路上的“亲清护理院”,如今的松江人几乎无人不知。10年前,已刚过古稀的松江区全国劳模朱良才自筹资金,为家乡父老们率先创办了区内首家民营老年护理院。老龄化带来的“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在这一集养老、护理、医疗、康复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老年家园”得到了不少缓解。在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平稳后的4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进了松江亲清护理院——

“我们不怕的呀,这段时间都没出去过,口罩也不用戴。”

“吃的喝的都好,医生护士护工也都在,我们像住在小城堡里,安全得很。”

在病房门口,老爷爷老奶奶们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起了自己这段日子的体验。他们口中的“老院长”,便是朱良才。

大米蔬菜自己供应,疫情期间老人也吃得放心

身子骨硬朗、说话中气十足,这是朱良才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每天清晨6时不到,他几乎都会出现在护理院内四处转转,“要自己亲自看看才放心的。”办公桌右侧的墙上,有3台监控屏幕,分别连线着病区走廊和食堂与后厨。今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住在院内的330余位老人遵行“只出不进”原则,在这座几乎“与世隔绝”的安全堡垒里度过了春节。

老年人在护理院和养老院有什么需求?除了医疗护理,朱良才一直信奉“民以食为天”。为了老人们的食品安全,朱良才特别承包了200余亩地和鱼塘,大米、蔬菜等几乎均能自给自足。院方负责人介绍,疫情期间,每天大米供应量约200斤、蔬菜供应量约300斤,能保障400位老人的用餐需求。

“以前我养过鸡、鸭、猪,80年代还养过梅花鹿呢。”说起往事,朱良才滔滔不绝。上世纪90年代,被大众熟知的他是经营企业的行家里手,可最初,他也是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种地也有学问的,‘三分种田、七分打理’,你看,是不是和医疗上‘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有相通之处?”他坦言,养老护理院不同于普通医疗机构,“治疗有改善、向好的可能,但在这里,我们的最大心愿是陪老人们安全、快乐、舒心、有质量地走好最后一程。”

老本亏损3000万,做好口碑如今一床难求

时光倒回至2010年。“你们晓得伐,这幢12层高楼,老朱拿来建养老院。”“是的呀,他可是下了老本,投了那么多钱!”“放着清福不享,这活儿看起来只赔不赚。”那一年,朱良才成了松江区中山街道花桥社区居民议论的焦点,就像更早时,他在花桥村带头办机电厂一样。

带着创业几十年的资金和亲朋好友共同的筹措,朱良才涉水并不了解的养老行业。“这可不是开餐厅,开张就能有人来吃;护理院要做出口碑,老百姓才敢来呀。”他还记得入院的第一位老人是来自浦东的气管插管患者,“他的家人当时走投无路了,没地方敢收,我们评估了下,应该能行。”

可最初的3年里,朱良才还是遭遇了打击:从大企业家到欠债近两千万,他甚至动用了自家的拆迁款来给员工们发工资。白手起家,不懂就学,他奔波在多个部门间,请卫生及卫监专业人士实地考察指导,还前往全市各大护理院学习先进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朱良才的办院理念终于获得了主管部门的认可和老百姓口口相传的青睐,2013年,既能养老又能看病的亲清护理院纳入上海市第5批社会办医保单位。

戚阿姨是4病区18至20床的负责护工。48岁那年,从福利院跳槽来亲清护理院后,她逐渐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我在这里做了7年,老院长经常来组织我们开会学习,逢年过节都有关心,他自己年纪也大了,有时候看见他,也会多一分将心比心。”她牢牢记着一句话,“每个人都会老的,家人们看见老人被照顾得干干净净,也会认可。”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亲清不止得到了松江本地老人的青睐,外区、乃至外地的老人也来询问,几乎“一床难求”。

继续深耕养老医疗行业,践行大健康理念

4月初,沈阿婆的儿子和媳妇在疫情爆发后,第一次入院看望母亲。“一开始管理制度非常严格,只能通电话报平安,我们也理解,老年人必须安全第一。”退休前,沈阿婆是幼儿园园长,2017年底,她不慎摔倒,导致右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只能卧床,之后入住亲清护理院进行康复治疗。

“这里有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手段,慢慢地我就可以坐起来、站起来、能走路了。”早已达到了出院标准的沈阿婆,此时提出坚持要在这里安度晚年,“我觉得,这儿就像一家老年幼儿园。”她把日常使用过的包装袋等收集起来废物利用,做成手工卡通摆件,“我想继续发挥余热,和医护人员一起丰富生活。”

迄今为止,亲清护理院的最高寿纪录为104岁。朱良才想着,要继续和大家同吃同住,安度健康幸福晚年。去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朱良才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荣誉:捧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他更坚定了要在养老、医疗行业再尽一份力的信念。他说,“我们这代人,都是过过苦日子的。如今,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真正践行大健康理念,岂不就是最好回馈社会的方式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