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来,这位考生回忆:“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文还可以,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他听了胡适的意见后,决定支持他的建议,将这位数学考了零分的考生“破格”招进北京大学。

勇哥在写上这个题目的时候,正是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进行之际。 希望正在考室里埋头奋战的你、你、你,都能取得一个好成绩。
不幸的是,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游戏中,注定有人欢喜有人愁。对于那些排在孙山后面的同学,我没啥安慰你们的,只能祝愿有好的大学“破格录取”你们吧。因为,据说,每一个名落孙山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刚好在100年前,也有这样一位来自浙江的年轻人,参加了高考。
当时,著名的北京大学在上海组织了一场自主录取考试。负责国文阅卷的考官是著名的文学家胡适先生。他在阅卷时,发现一名考生的作文写得特别棒。胡适先生都觉得特别棒的作文,还用多说?于是,就给了满分。
但问题随之而来。这位作文写得特别棒的考生,似乎偏科偏得特别厉害。他虽然作文得了满分,可数学却一分未得,吃了一个零蛋。
如果只是按照考试成绩来录取的话,这位考生根本就考不上北京大学。胡适先生又特别喜欢他。怎么办呢?胡适在招生会议上,力主“破格录取”这位偏科严重的考生。
幸运的是,主持招生会议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也是一位爱惜人才的人。他听了胡适的意见后,决定支持他的建议,将这位数学考了零分的考生“破格”招进北京大学。
这位考生叫罗家伦。时年21岁。
事实证明,蔡元培和胡适的决定是正确的。
后来,罗家伦不但成为“五四运动”的得力干将,1928年,还以北伐少将的身份,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改组后的国立清华大学首位校长。
或许是因为自己得益于“破格录取”,罗家伦做了清华大学校长后,也“破格录取”了不少大师级人物。
1929年,清华大学公开招考,迎来全国各地的学子参加考试。其中,有这样一位19岁的考生,他国文、英文都考得相当不错,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但遗憾的是,数学只考了15分(另有一种说法是考了零分),显然是不够资格上清华大学。
后来,这位考生回忆:“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文还可以,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我并向罗家伦弯腰鞠躬申谢。”
这位考生就是我们更加熟悉的钱钟书先生。
1931年,22岁的吴晗报考清华大学,这位浙江小伙子的数学成绩比钱钟书更烂,他是货真价实的零分。如果放在今天,吴晗可能连普通大学的录取线都达不到,可他有幸生活在那个喜欢破格录取的时代——他最终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了。
中国由此多了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