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一定不希望错过中国未来的10年,如何让更多用户看到自己,如何提升商业影响力,谷歌还需要更为缜密和精巧的布局。

  自从2010年谷歌将服务器迁至香港,多年来,谷歌回归中国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但如果没有VPN的使用习惯,8年过去,新一代互联网用户对于谷歌最新的产品和技术实力已经没有了直观认识。

  不过猝不及防,谷歌在过去24小时里,向人们展示了一下自己的AI黑科技“肌肉”。

  7月18日下午,谷歌在微信里发布了一款名为“猜画小歌”的小程序。几个小时内,它就在朋友圈中引爆。一夜之间,许多人发现自己可以借助谷歌的AI技术,变身“灵魂画手”。

  “猜画小歌”的使用方法很简单,在首页点击“开始作画”后,小程序会弹出题目:比如“草莓”,用户要在20秒内完成画作。AI系统会根据用户的画作猜测结果,如果猜中,就会进入到下一个题目,直到AI猜错为止。

  玩游戏的过程中,“猜画小歌”让人停不下来的关键点在于:想要AI猜中,并不需要你的绘画功底多么高超。许多人的画作只有寥寥几笔,或者结构混乱,全无章法,甚至干脆就是为了搞笑乱凃一气。但只要画作结构大致有迹可循,大多数时候AI还是能做出准确识别,这大大增强了参与游戏的趣味感。

  谷歌还在小程序中加入了一个有趣的功能:如果用户画的某件物品被猜中,他就可以看到其他玩家的创作。在这些海量的画作数据中,谷歌也在向玩家展示,自家的AI是怎样不断收集、学习和进一步将系统完善的过程。

  对于AI猜画的原理,谷歌做了简要的官方说明。“猜画小歌”使用了神经网络技术(Neural Network, NN),这是AI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能够猜对大多数画作,数据来源则是谷歌从2年前就开始的收集成果。2016年,谷歌推出了一款跟“猜画小歌”玩法类似的网页版游戏“quick draw”,用户在20秒时间内用鼠标画出指定物体,由后台对你的画作做出评价。

  有1500万用户参与了游戏,谷歌因此收集到了超过5000万个手绘素描。系统不仅记录了用户最终绘制的图像,还记录了绘制过程中用户的笔触顺序和方向。

  AI学习了这些海量数据后,将图像分成了345个类别。再由谷歌的神经网络算法专家加以分析,从中抽取出50多万个用户绘制的涂鸦。

  2017年,基于这个数据库,谷歌进一步发布了Sketch-RNN程序。这款程序不仅可以识别出物体,还能提取和学习涂鸦中物体的各种抽象概念,进而帮助人们作画,完成那些“半成品”画作。

  未来,Sketch-RNN程序有可能会作为设计师、艺术家、建筑师的辅助工具,不仅可以帮他们完成草图,还有可能为创作提供灵感。

  虽然谷歌发布的“猜画小歌”看似轻松,但其背后展现出的技术原理,是未来谷歌AI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谷歌希望AI可以做到模拟人脑,通过积累表象数据,自学图像识别,让机器“看到”世界。

  谷歌表示,未来神经网络技术不仅可以用于人脸识别等方向,还有可能用于更为复杂的诊断:比如帮助人类发现早期糖尿病症状等等。

  谷歌“曲线”回归中国

  凭借“猜画小歌”这款轻松的小游戏“爆款”,谷歌也成功地让自己回到了中国用户的视线当中。虽然谷歌已经离开中国多年,但各种迹象表明,谷歌从未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掉以轻心。

  特别是从2017年开始,谷歌在中国的业务布局与商业动作日渐密集。

  2017年,谷歌推出了“谷歌翻译”应用; 12月13日,谷歌在北京租下了近6000平米办公用地,开设了国内第一家人工智能实验室,可容纳近400名员工。

  2018年1月,谷歌与腾讯达成了专利授权协议。2018年5月,谷歌陆续宣布将AR Core和文件管理应用Files Go上架到小米和华为等手机的应用商店。6月,谷歌向京东(美股JD)大笔投资了5.5亿美元。

  可以说这一系列动作,是谷歌“曲线”渐进的市场战略布局。一方面,短时期内,谷歌在最擅长的搜索、地图、邮件上,还很难找到插手中国市场的机会。但在一些无需谷歌生态支持、相对安全和边缘的项目上,谷歌还是可以与类似小米、华为等伙伴合作,由第三方主导分发,寻求接触用户的机会,确保自己分享到中国科技发展的红利。

  另外,当下美中关系和贸易战趋于紧张,前景混沌。对于两国的科技公司来说,都面临着可能被政策误伤的压力。在这个时点想全面回归,对谷歌来说将是一个漫长的课题。那么采取更为灵活的办法,先广泛建立战略和投资关系,扩大本地影响,招募中国本土的人才,对谷歌来说不失为更理智的策略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伙伴相比,谷歌与京东的合作关系看起来更为紧密。向京东战略投资5.5亿美元,除了会让谷歌得到未来在京东商城售卖Home音箱等消费级硬件的机会,京东还会帮助谷歌拓展中国乃至美国市场。

  目前,在美国市场中,亚马逊已经取代了谷歌,成为用户购物时的首选搜索引擎。谷歌在财报中,也将亚马逊视为自己的头号竞争对手。谷歌与京东的关系,或许与腾讯为了阻击阿里而投资京东类似。除此之外,作为全球最大的流量入口,中国市场的变现机会,谷歌也不会轻易放过。

  不过,谷歌现在的商业行为,在中国还要受到诸多限制。比如硬件产品的销售,需要中国厂商为其提供核心引擎和服务。

  未来,谷歌这家庞然大物还会不断刷出自己的“存在感”。在谷歌离开和错过了中国的8年中,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以及应用下载量最大、相关收入最多的国家。谷歌一定不希望错过中国未来的10年,如何让更多用户看到自己,如何提升商业影响力,谷歌还需要更为缜密和精巧的布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