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沙曾手抄《古冈遗谱》,在这本古谱中,《鸥鹭忘机》一曲最能契合白沙心学的审美趣味。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部副研究馆员、历史学博士丁蕾

公开课

广州文博解码

上期“公开课/广州文博解码”图解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馆藏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玉的故事讲罢,今天来听听明代大儒的传世琴音——

“海北多年一钓船,大翼翱空鱼跃川。尽言天下知音少,白雪不知何处弦”,这是明代大儒陈白沙(陈献章)的琴诗。白沙英才绝世,身处危亡之秋,力续华夏文脉,几乎在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杰出成就。古琴不过是其浩瀚学识之一枝,然而滋养百代,润泽岭南,功亦大焉!

早在南北朝,便有广东曲江人侯安都以琴名世。南宋崖山之难后,遗民采集流落广东等地的古琴谱,辑成《古冈遗谱》。一般认为,此乃中国名琴派之一——岭南琴派的正源。据说陈白沙曾将元代刊刻的《古冈遗谱》手抄本传于门徒,并构建“白沙琴学”。他所用之琴,有所谓“沧海龙吟”者,为琴界瑰宝。

《礼记·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就让我们借着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沧海龙吟”琴,去感悟五音之中的万物之情,天下之意。

“沧海龙吟”琴,连珠式,明代以前制作(广州市非遗传承人刘九生先生判断,琴可能制作于唐末宋初,明代又刷漆修整)。琴面杉木,底为梓木,通体黑漆。龙池凤沼皆为圆形。琴背有铭刻,龙池上方琴项处刻有琴名“沧海龙吟”,落款“白沙子”,印“石斋”。龙池处镶嵌黄杨木边框,上刻填金篆书,文后刻“冯”、“康侯”方形印。

丁蕾指出,省博所藏“沧海龙吟”琴的价值并不在于是否白沙珍藏,而在于制造者有意将“沧海龙吟”之名与陈白沙落款结合在一起,通过陈白沙人琴合一的形象追慕颂扬陈氏之琴艺、琴心及在琴中注入的人格和理想。

岭南古琴简脉

地域:主要流行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据说云南一带也有岭南派的支流)

发源地:广东新会

风格:古朴、刚健、爽朗、明快。

代表琴曲:《碧涧流泉》《渔樵问答》《怀古》《鸥鹭忘机》《玉树临风》《双鹤听泉》《神化引》《平沙落雁》《乌夜啼》等

代表琴谱:《古冈遗谱》《悟雪山房琴谱》

历代名琴:绿绮台、春雷、都梁、天蠁、松雪、振玉、水仙、韵馨、松皇戛玉、松风、中和、谷响、流泉、蕙兰等

代表人物:陈白沙、黄景星等

当代琴家:杨新伦、谢导秀

古有伏羲造琴的传说,古琴起源甚早,如今已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周代,琴艺就已成为贵族身份才情的象征。明时,古琴进入发展的极盛时期,明代皇帝中就有不少古琴爱好者,岭南陈白沙、邝露、陈子壮、陈子升等名士亦是琴学大家。这把“沧海龙吟”传说就是陈白沙所藏古琴。

陈白沙在其诗文中主张通过抚琴体验儒家圣贤气象,追求理想人格。不以琴技为至境,而以自然之道为终极,讲求琴德。白沙琴德的核心是要求他的门人弟子任何时候都有崇高的情操,要有为人仁爱而殉道的精神。在此之后,琴学在岭南日益发扬光大,遂成流传至今的“岭南学派”。

岭南派的创始人今皆推清道光年间的广东新会人黄景星(字煟南,?~1842)。黄景星仕途不顺,寓琴为乐。晚年客居广州,与友人组织琴社,并于1836年编辑《悟雪山房琴谱》,琴曲多出自《古冈遗谱》。《古冈遗谱》据说是南宋末年,宋皇室南迁至冈州崖山时遗留下来的古琴谱。

岭南琴派近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郑健候和杨新伦师徒二人。郑健候,生卒年不详,广东中山人。他自幼学琴于其祖母郑夫人,指力过人。相传郑家祖传名琴“松雪”一张,连当时已闻名全国的琴家都弹弄无声,唯郑先生弹奏此琴铮铮作响。

杨新伦(1898~1990),广东番禺人,早年为武术教师,先后在广东、上海、天津、沈阳等地工作。1929年他为得到岭南琴艺真传,几经波折始成为郑健候的门徒,并随后将郑氏供养在家中达二十年之久,战事爆发失去联络。1953年杨新伦返粤定居,成为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1960年杨先生被聘任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即今星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的教师,学生有谢导秀、关庆耀等人。1964年后他又在家中设帐传授岭南琴学,主要门生有袁建城、罗巧灵、区君虹、王怀志、林仲伟等人。

在众人的推动下,古琴艺术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2007年岭南古琴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翌年又成功申报成广东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古琴班越开越多,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专门设有古琴社团,中山大学哲学系针对师生开设有古琴班,广州大佛寺近几年也一直在开班授课。

授课老师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部

副研究馆员、历史学博士丁蕾

用料解

沧海龙吟琴用料考究。其中,琴面为杉木,琴底为梓木,象牙足、轸,紫檀岳山、焦尾、龙龈,嵌黄杨木圆形龙池、凤沼。十三蚌徽,张丝弦。

铭文解

“石斋”“白沙子”“沧海龙吟”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新会人。明代著名学者,世称白沙先生。陈献章是宋明理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擅长琴艺,相传藏有“沧海龙吟”“寒涛”两张岭南名琴。“石斋”之名据说是他曾在梦中受仙人指点弹奏石琴,亦因此晚年自称为“石翁”。

“冯”“康侯”及填金篆书

龙池镶嵌黄杨木边框,上刻填金篆书“风风雨雨,尔声何苦?风风雨雨,尔身安伍?吁嗟!尔身安伍。丁丑十月,媚秋老人铭,禺山冯康侯篆”。文后刻“冯”、“康侯”方形印,丁丑年即1937年。

冯康侯(1901~1983)原名冯强,广东番禺人。曾任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秘书、中华书局编辑,毕生从事书法、篆刻、绘画工作。他幼时师从画家温其球学画,又随刘庆崧习篆刻,1919~1921年赴日本入美术学校学习实用美术。1949年后移居香港九龙,先后在联合书院等大专院校讲授文字学……著有《冯康侯书画印集》。

琴漆解

请教广州市非遗“古琴斫制”项目(市级)传承人刘九生得知,古琴所用之大漆在干燥过程中会收缩,加上琴体震动,日久天长,漆面会形成细微的裂纹,古人欣赏这种断纹,称其为“蛇腹断”、“梅花断”、“牛毛断”等,并且以此来推断古琴的年代。

“沧海龙吟”琴漆面通体基本上是以“蛇腹断”为主,按古人经验来看,这种断纹要在四五百年才能形成。但由琴体破损处来看,有两次面漆,也就是说原本该琴做完了,使用若干年后,再在原来的基础上补灰胎髹面漆,即现在最外面的这道面漆不是最初的漆,而是再次修琴之后的面漆。两次的灰胎也呈不同颜色,第一次的胎色更接近浅黄色,第二次胎是深灰色。所以,“沧海龙吟”琴理应在五百年之上,断其年代有可能去到元或宋。(又,陈白沙先生是琴学大家,所弹所藏之爱琴当以古为好,所以“沧海龙吟”为明琴概率为低。)

琴弦解

刘九生先生分析明代已有《琴书大全》,明人弹琴用弦已会根据每张琴之特性,张上不同规格的琴弦,以求达到最好音响效果。

“沧海龙吟”琴的弦是丝弦,已不齐。弦是易耗品,“沧海龙吟”琴的弦应为近代所制。

国宝数据库

年代:广州市非遗“古琴斫制”项目(市级)传承人刘九生先生经实物检测后,根据其上两层漆等细节判断,琴可能制作于唐末宋初,明代又刷漆修整

类别:古琴

规格:通长129厘米,隐间118厘米,额宽20厘米,肩宽20厘米,尾宽14厘米,琴体最厚处58.5厘米

入藏时间:约1961年由广东省文管会调拨入广东省博物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