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孩子的性格和父母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小从父母那耳濡目染什么,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也将影响他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简而言之,虐待动物,会泯灭人对生物的同理心。

暴力发生在动物上,也是恶

四月初,网曝山东理工大学学生范源庆虐猫。掏肠、电击、火烧……两个月内,范源庆用这样的残忍方式虐杀了80多只猫,并把过程拍成视频,在网上兜售。

这件事多次上了微博热搜,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愤怒。

也许是迫于学校和社会的压力,4月9日,范源庆在微博上致歉。

“残害动物生命的行为,是不可容忍、不可原谅的。”

“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可饶恕,内心充满了自责和后悔。”

“给我一次改过的机会。”

字字句句透露态度的诚恳,可没过几天话题热度稍降,范源庆在新发布的微博上,暴露了自己的本性,让人看穿之前所谓的道歉不过是一个施虐者为了自保撒下的慌。

他说:

海洋大学没录取我,我会凌迟1000只猫!

让我过不好,我会弄死你们,谁也别活!

这显然不是一个心理健全的人能做出的事、说出的话。范源庆的性格极其扭曲,让人不禁担心,如果放任不管,不加以心理疏导,今天可以虐猫的他,会不会明天就去杀人?

想起康德曾说过的一句话:

“人对动物的残忍,会钝化对动物的苦痛应有的恻隐之情,进而在与他人来往时弱化以致泯灭人的基本感情。”

简而言之,虐待动物,会泯灭人对生物的同理心。

虐待的本质是在践踏生命中找到乐趣、快感和满足。如果不阻止虐待动物,就是在纵容人们漠视生命、就是在鼓舞潜在的犯罪行为。

多项研究已经表明,暴力犯罪者最早的施暴行为就是从虐待动物开始的。

《法律和精神病学国际杂志》中说过,近一半的强奸犯和三分之一的儿童侵犯在童年时期或者青少年时期虐待过动物。

美国联邦和各州监狱,以及精神病犯罪研究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几乎所有暴力犯罪者童年都受过虐待,其中70%以上的暴力行为都是从虐待动物开始的。

(和虐待动物相关性极高的变态杀人狂)

我们需要认识到虐待动物并不是一件小事。虐待是一种暴力的象征。

阻止暴力犯罪的源头,就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给孩子一个自由向上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施虐者,是从受虐者开始的

尹建莉老师说:“儿童天性都是温柔善良的,如果说一个孩子表现出冷酷和残忍,一定是他在生活中体会了大多的冷酷无情。追究一些恶性刑事案件的犯罪分子的成长史,几乎全部可以看到他们童年时代极端严厉的家庭教育。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极端残忍者,都有一个精神或肉体严重受虐的童年。”

全球十大连环杀手之一Richard Ramirez,喜欢刺穿、火烧小动物,他变成一个冷血的杀人犯和童年有关。父亲性格暴躁,常将怒火迁怒于他,有一次父亲用锤子砸自己的脑袋,鲜血淋漓的画面让小Richard吓坏了。为了逃离父亲的暴行,他常常躲在母亲和姐姐的怀里。

暴力的环境一直伴随他的成长。儿时,表兄常常给他灌输杀戮的价值观,甚至当着他的面,枪杀了自己的妻子。从此之后,Richard的心灵就开始走向邪恶。

2005年复旦研究生张亮亮,领养学校的30只流浪猫,又将它们残忍凌虐。据他所说,一开始领养小猫的时候,的确是出于喜爱,直到有一次猫比较调皮,吵得他无法睡觉。他就动手打了猫,他把它打到奄奄一息,大小便失禁,便把它扔了。随后,虐猫就这成了一种发泄压力和获得快感的方式。从打到用上剪刀,方式越来越残忍,但他的内心始终毫无波澜。

是什么让品学兼优的高材生走上失去人性的道路?据悉,父母对他要求过于严格是最大的原因。

张亮亮的家境优越,从小他就活在父母的高期待中,但也从未令他们失望过。进入大学后,因为性格内向孤僻,他和同学相处得并不愉快。有一次,张亮亮因为成绩不合格需要重修,父亲知道后非常愤怒,禁止他回家,规定他在家门前的草地睡一夜。黑夜与寒冷,那一晚给张亮亮留下了非常惨痛的记忆点,他说“当时有种被遗弃在外的感觉”。

压抑、不被理解,本我无法释放,为了完成父母的高期待,他凡事做到尽善尽美,不敢犯错,害怕受到苛责,失去父母的关爱。

从小目睹家长暴力行为的人容易成为施暴者。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容易内心自卑,缺乏同理心,很难和别人相处。总之,很多虐待动物的人往往有受虐的经历。他们把心中的不满施加在了比自己更弱小的动物身上,在虐杀中,他们感受到了在现状中无法从其他地方得来的成就感和控制感。

做个称职的“导游”

一个孩子的性格和父母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小从父母那耳濡目染什么,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也将影响他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么在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路上,应该去注意什么呢?

1、注重对孩子的陪伴和爱,尤其是孩子的童年时光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关心,让孩子成为了事实孤儿,让孩子的童年世界里总是留下父母的背影。这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不可泯灭的创伤。

小时候缺爱的孩子,长大后即使成为一个名利双收的成功人士,却还是觉得人生不完整。

2、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小世界

亲子关系就是一个从亲密到分离的过程,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他就越容易获得幸福。如果父母总是越过边界、去干预孩子的生活,那么不仅孩子会觉得父母不信任自己,处处要管着自己,将来他长大后,也会很容易复刻大人的行为,对自己的亲密关系进行控制。

3、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缺少同理心,容易变成自私利己者。尹老师说,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4、与不喜欢的事物的相处之道

有人就是不喜欢猫狗,甚至是厌恶,但心理正常的人不会因为自己不喜欢,就会去消灭它。

上升到人,我不会因为讨厌一个人,就会想方设法让他消失。除了法律约束着我们的行为,道德也在规范我们成为一个有素质、理智的人。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如何和不喜欢的事物相处。可以避之,可以在对方攻击自己时予以反击,但一切行为都要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之下。不喜欢,不去伤害,也是一种尊重,一种善良。

父母,作为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的“导游”,应用正确的引导方式让他认识、感悟这个世界。我们对孩子保持爱意和善意,那他也会回馈给身边的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善良、真诚,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作者介绍

蓝皮,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关注细节的金牛座,专注家庭教育。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 ID:yinjianlifumuxueta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