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超机动”需要飞机出色的自我修正能力,极力仰仗机载的线传飞行控制系统。“超机动”的实际应用起源于一次意外,当时苏27还刚刚服役,在一次飞行中由于飞行员操作失误,飞机进入90度垂直角,此时飞机竟然可以迅速恢复平飞。

90年代之后,各国研制的先进战机都在强调“超机动性”。从书面上理解,“超机动”就是超越一般的机动性。不过对于战斗机来说,这主要特指“灵巧性”,也就是能够快速改变飞行姿态的能力。
那么战斗机为什么要强调超机动呢?只因为飞得更帅吗?
一、什么是超机动
“超机动”需要飞机出色的自我修正能力,极力仰仗机载的线传飞行控制系统。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提出的。
要知道当时还没有什么飞机失速后继续机动的概念,也没有普及线传飞行控制系统。但德国人坚信,飞机的飞行范围一定会扩展到失速机动领域。于是他们通过物理模型、数值分析、模拟空战等方法探索出了几种失速机动动作,并研究出其实战价值,制定了过失机动所需要的数据指标。
作为航空大国,美国和苏联几乎也是在同时期研究过超机动的可行性。不过两国不约而同地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超机动性的确可以提升近战效果,但想要到达这步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
在导弹致胜的年代,与其纠缠战斗机近距离决斗,不如增加空对空导弹的射程与准头。于是在这个历史关键的站点,美、苏两国神一般地同时选择了下车。
超机动的用途最简单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增加近距离空战获胜的几率。法国曾经用数值模拟方法算出,具备超机动能力的战机遇到传统战机时,高空和低空的击毁比分别为3.55和8.1,关键在于超机动带来的高攻角能力。
二、高攻角的作用
用通俗的话语解释,“高攻角”就是飞机行进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夹角,角度越小则攻角越高。
有些读者玩过操作二战飞机的空战游戏,一般来说前下方45度角的目标是非常好攻击的。因此大家为了抢占这个“黄金开火位”,都会想办法飞到更高处。
由于双方交战距离过近,在“拔高”的时候,飞机会因为太过垂直而无法提供动力,最终导致失去速度无法继续操纵。“超机动”就是确保飞机在这个过程仍然保持操作能力。
传统战机爬升过程中除了速度降低以外,探测视野与武器射界的限制也未必可以从容面对敌袭(比如大角度爬升的时候遇到了水平飞来的敌机),处境会极为不利。
而拥有超机动的飞机来说,遇到同样情况时,飞机可以如同直升机一样平面360度旋转(苏30MKI和米格29OVT都在航展上做过类似的动作,人称“尾钩机动”)指向、对付来袭的威胁。
三、超机动的最初意义
“超机动”的实际应用起源于一次意外,当时苏27还刚刚服役,在一次飞行中由于飞行员操作失误,飞机进入90度垂直角,此时飞机竟然可以迅速恢复平飞。
这次意外仿佛开启了一扇大门,工程师和试飞员们开始不断试验,“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就是不断研究和试验中的产物。这种本来要仰仗相当复杂的科技方能达到的飞行技术,因为种种巧合在当时的条件下实现了。
于是俄罗斯顺水推舟开始研究飞机失速后的控制技术。之所以这么做,一则是因为超机动性能可以帮助战机在空战中更加灵敏地改变姿态;
另一则原因是飞机在榨干飞行性能的同时,还要保持不会因为失去控制而坠毁。超低速可控性与向量推力的运用能减少起飞滑跑距离甚至降低起降速度,这也是传统航空技术所追求的。
苏27的总设计师认为:相当多的战机损失都是源自于飞行员操作失误。而超机动可以大大减少失事的概率。
四、超机动的技术要求
想要达到超机动的标准,也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是飞机的进气系统。飞机在接近垂直飞行的时候,进气自然不会平顺。因此好的进气系统包括导流进气道、辅助进气口等让气流稳定的措施,除此之外还需要一台能够忍受不平稳进气的发动机。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飞机要具备向量推力技术。在没有向量推力的情况下将飞机拉到近乎垂直,取决于飞机的气动稳定性、载重以及飞行速度等。当载重过重、速度过低或高度过高时,都会出现无法超机动的物理限制。
而有了向量推力,意味着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出超机动,等于“有钱任性”的做派。单从这点而言,向量推力技术是超机动战机的必备条件。
五、总结
对于现代战机来说,“超机动”是标准之一,即使达不到最高要求也至少可以大幅提升飞行安全。若要非得争出一个高下,则一定要具备失速后的控制技术,尽管在超视距作战中用处不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