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漢辭

在尼泊爾,爲了採集珍貴的崖蜜,59歲的蜂蜜獵人在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踩着藤梯,爬上百米高空。這是4月26日播出的《風味人間》第二季首集,從畫面、配樂、解說詞,都延續了“風味”系列的創作風格,目前豆瓣評分9.4,高於第一季。

作爲騰訊視頻推出的紀錄片IP,《風味人間》第二季彙集《甜蜜縹緲錄》《螃蟹橫行記》《醬料四海談》等8個主題,將風味江湖的觀察視野擴展到全球。

看着鏡頭中的美食故事,《風味人間》第二季總導演李勇恍若隔世。那時,家人團聚、集市喧鬧、宗族祭拜,都是生活裏的日常,但在疫情期間變得彌足珍貴。受疫情影響,小部分故事拍攝被迫中止,一些環境畫面和第二階段的補拍,都未能如期開展。

“第二季在國外內容的數量上並沒有刻意增加,但是在人物形象、性格刻畫、食物故事等方面,都做了更高要求。不管是語言、容貌、習俗等方面,還是美食的烹飪方法、呈現形態等,都跟中國有很大區別。”李勇表示,面對食物的喜怒哀樂,那些活生生的情感,都是東西方共通的。

驚險的拍攝

凱文·凱利在《必然》一書中說:在信息豐富的世界裏,唯一稀缺的資源就是人的注意力。而美食類內容向來是注意力經濟追逐的對象。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立意與拍攝上乘的美食紀錄片,幾乎都能獲得流量與口碑的雙豐收。但和電影一樣,紀錄片要走出“系列不過三”的魔咒是個難題。

2018年,離開央視創業的陳曉卿團隊打造了《風味人間》,第一季豆瓣評分便達到9.1,總播放量破9億,成爲又一個美食類超級IP。

作爲續集,第二季口碑提升的空間能有多大?這是擺在原班人馬面前的一大問號。

“第一季是從中國的角度看國外食物,所以觀衆會通過相似的食物,看出不同地方的做法,或是殊途同歸,或是南轅北轍。”製片人張平表示,當一件事在兩個思考體系下產生不同讀解,就體現了世界的差異性和多元性,這也成爲第二季的拍攝理念。

而各地多元化的生存樣態,食物藉助人的遷徙交流,在更廣闊地域上覆雜的流變,這些都爲內容設計提供了更多素材。最終,第二季的主題都是人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甜味、螃蟹、醬料、雜碎、雞肉、根莖、香腸與顆粒。

在加工食品、香精和甜味劑充斥的當下,純天然的蜂蜜成爲人們推崇的甜味。第一集《甜蜜縹緲錄》就以尼泊爾蜂蜜獵人展開。

在最早期的崖蜜收割中,蜂蜜獵人會有一個敬奉山神的儀式,帶着對自然的敬畏去採集崖蜜,爲此他們的每一次行動都是驚險的。攀巖採蜜,需要藉助繩索與天梯,爬上數十米甚至過百米的高崖處,借用固定住的竹竿,縮短身體與崖壁的距離,右腳支撐刀具,僅憑左腳腳尖站立,去獲取大自然的饋贈。

蜂蜜獵人尚且如此辛勞,跟拍攝影師的操作難度可想而知。

儘管對於世界各地正在消亡中的美食傳統有着迫切的探知慾,但提及拍攝中的危險,李勇還是心有餘悸。

比如,挪威海鮮盛宴拍攝部分同樣困難重重,尤其是極夜出海拍攝,每年都有人受傷。但爲了追求效果,攝影師一度在出海時爬上船艙前頭,令外方船長非常緊張,幾乎要中止拍攝。“當時溫度在攝氏零下20度,如果掉到海里,海水冰冷,人存活的時間只有2分鐘左右。”

全矩陣打造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節目組踏足的範圍更廣,近半內容在海外拍攝,涉及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的300種美食,第一集就出現了尼泊爾、土耳其和馬來西亞的美食。

如何把多元複雜的美食要變得生動,挖掘美食參與者所處的環境、民俗氛圍及飲食習慣就變得異常重要。

以螃蟹爲例,日本人喫螃蟹,要把螃蟹處理得精緻、細膩;而美國人喫螃蟹,則是隻取幾塊肉,剩下的都不要,包括中國人愛喫的蟹膏和蟹黃。

對美食的不同凝視,使得《風味人間》第二季擁有更大的張力,在騰訊視頻獨家上線後,特別開放全球播出,同步在浙江衛視播出。同時,它在騰訊視頻海外版也會以中英文雙語上線,有些地區還會翻譯成當地語言,如泰語、越南語播出。

同時,爲了配合紀錄片IP矩陣打造,第二季沿用之前的做法,同步播出《風味實驗室》等節目,以組合拳的方式進行全週期運營,促進品牌與IP的充分捆綁,保持曝光量與熱度,爲品牌增加更多營銷觸點。

疫情之下,影視產業正逢內容轉型之際,圍繞年輕用戶的IP產業連接能力成爲決定各家下半場戰役的關鍵時期,《風味人間》系列不失爲一個值得探討與研究的案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