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刊财经 张俊鸣

2018年已经临近尾声,按照惯例许多券商陆续举办策略报告会,对来年A股的走势进行预判,并给出操作建议。从理论上来说,这些汇聚国内证券市场重要研究智库的券商,给出的策略应当极具参考价值,但有投资者翻出去年年底券商的年度策略,却发现今年A股主要指数的走势,和多数券商的乐观预期存在较大的落差。而回顾近年来券商的年度策略,类似的“测不准”现象并非第一次出现,对于券商报告,投资者应当保持平常心看待,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平常心看待券商报告“测不准”现象

“测不准”是常态

展望2018年,多数券商给出“稳中向好”的结论,最乐观的甚至上看4000点,但除非年内最后两周出现暴涨奇迹,否则预期落空将成为事实。不过,从往年的情况来看,“测不准”的概率明显占据上风。比如2009年,多数券商观点谨慎,但A股全年却拉出了长阳线;2010年多数观点认为有望上攻3500点,但上证指数却一度下探2300多点;2011年和2012年的弱势,以及2016年的“先蹲后跳”,也和券商的乐观预期差距较大。

为何“测不准”是常态?笔者认为,券商“天生乐观”的本性和A股“牛短熊长”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2001年以来的18年里,上证指数上涨的年份有8年,而下跌的年份则为10年,对预测上涨的乐观一方来说,天然就存在一定的劣势。而券商恰恰容易在预测中展现乐观的一面,只有对投资者表达对市场乐观的看法,才容易吸引投资者参与股市,客观上对券商的手续费收入有利。而悲观的看法即使事后证明看准了,对券商业务的拓展也无法产生明显的帮助。

“保鲜期”多在年初

虽然说错是正常现象,说对才是奇迹,但如果仔细看券商的预测,发现他们对走势和点位的分析,也有一定的“保鲜期”,那就是年初的走势和预测往往比较接近。以2018年而言,一月份确实如多数券商所言出现一波行情,上证指数一度在19个交易日里18天收阳,从3200多点一路上攻到3587点,波段涨幅接近10%,创下两年多以来的新高。为何“保鲜期”集中在年初?这点和分析周期的长短有关。越长的时间,越难准确地进行描绘,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股市波动的变量在增加,即使是专业人士也难以全程掌握。一旦这些变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券商策略原先的行情演绎逻辑也会发生变化,市场的波动和事先的规划差距将渐渐显现。像年初美国挑起中国与美国贸易摩擦,正是去年年底多数人士所没有预判到的,后来这一因素对A股走势的影响扩大,也不可避免让策略报告的结论落空。

另一方面,年初是市场流动性较好的阶段,A股在一季度也表现相对较好,存在明显的季节效应,这也正和券商“天生乐观”的分析合上节拍。这点并不能说明券商在分析点位和波动方向上有多神准,更多只是一种节奏上的共振而已。投资者在参考券商年度报告的同时,把它当作一季度报告来看对实际操作的指导作用会更大。

重在参考,为投资“补短板”

不止国内券商,国外知名投行也经常出现预测失准的现象。正如股谚所云,“预知三日、富可敌国”。即使券商“测不准”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但在年末依然能够吸引投资者关注的目光。因为不管预测的准确度如何,只要在股市上进行投资,都不可避免地进行短期或长期的预测。因此,投资者参考具有一定投研实力的券商的策略报告,也不失为完善自己操作策略,进行“补短板”的方式之一。

“补短板”的关键,不在于看指数具体点位的高低,因为事实已经证明这部分的预测精准度不高,参考价值有限;而随着市场的扩容,“赚了指数不赚钱”或“不赚指数大赚钱”的现象将会不断出现,除非出现全局性的牛市或熊市,才会产生系统性的机会或风险。笔者认为,投资者看策略报告应重点放在预测建立的逻辑,如果逻辑发生变化,相关的预测基础也就不复存在。此外券商对行业的分析也是值得参考的重点,相对大部分投资者而言,券商在行业基本面分析的能力也是比较突出的,投资者“以彼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操作体系。

此外,对不同于主流观点的策略,投资者不妨多关注其逻辑,不管看多或看空,或许其中都蕴藏着被主流观点忽视的因素,未来不排除出现“星火燎原”式的变量。多参考不同观点,保持平常心,得出最适合自己的操作策略,才是阅读券商报告的最好方式。

(本文已刊发于2018年12月15日出版的《红周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