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影的流传方式有很多种:

  • 有因为经典角色和演员而一直被人铭记的;

  • 有因为一个或几个经典桥段而反复被人提及的;

  • 有因为占据巅峰再没被超越而长盛不衰的;

  • 还有的,是因为一首经典歌曲而一直在人们脑海里形成"强关联"的。

如此看来,香港经典电影《无间道》,似乎占据了以上提到的所有情况。

这部众星云集、剧本强大、经典到不可复制且无以复加的电影,或许不是香港电影史的巅峰,但着实开启了香港电影的"断崖"——《无间道》后,再无经典。

虽然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于吴宇森的《变脸》,但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东方色彩,以及香港独有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状,《无间道》当真做到了:取其精髓的同时,又不无脑复制。

而在《无间道》之后,好莱坞也跟风开启了"无间热",马丁斯科塞斯终依仗翻拍《无间道》的《无间道风云》,拿到或许是今生唯一的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小金人。

西方对善恶划分惯用非黑即白的处理手法,着实在表现效果上对比《无间道》显得大打折扣。

有关这部电影的解读,版本众多且角度各异。但今天,我想带各位从同名主题曲《无间道》切入,横向对比歌词和电影中的情节——带领各位重温一版不一样的《无间道》。

1

歌曲《无间道》 是电影《无间道》的同名主题曲,电影的主演是刘德华和梁朝伟,歌曲的演唱者亦是二位。这首歌的编曲由伍乐城完成,作词人乃是大名鼎鼎的林夕 。歌曲完成后,即被收录在专辑《风沙》中。

电影《无间道》,以佛教文化中的"无间地狱"开篇,将佛家的思想作为点睛之笔的同时,电影的最后也无情地告知:现实如此,这一切根本无解。

在佛教文化中,"无间地狱"即"阿鼻地狱",是八大地狱中的第八个,也是当中最苦的一个。

所谓"无间",即趣果无间、苦无间、身无间、时无间、形无间,在熊熊的烈火中接受无尽的折磨,直至永远。

"无间道"则是四道之一。所谓四道,是对四种求索过程和求解之道的简称——求得消除业障、寻求至高真理。"无间道"介于加行道(准备阶段)和解脱道(获得解脱)之间,是一场消除自寻的烦恼和因果业障的修行。

回到电影中来,《无间道》从头到尾,绝不是简单的"一黑一白即加行,一生一死即解脱"。似乎从最一开始,就已注定这不是单独为刘建明和陈永仁打造的专属地狱,而是属于整个由各种对立关系组成的香港法制社会乃至全世界法治体系的。

整部电影最克制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评判任何人的是非对错。哪怕在第三次的天台戏,刘建明和陈永仁你来我往的对话中,电影创作者也没有加进去丝毫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道德审判:

"给我一个机会。"

"怎么给你机会?"

"我以前没得选择,我现在想做个好人。"

"好,去跟法官说。"

"那就是要我死。"

"对不起,我是警察。"

"谁知道?"

就在这段经典对话结束时,那句"谁知道"的话音刚落,摄像机便突拉至大远景,将两个小人物置于空旷的画面中,使得他二人显得格外渺小且无助

这个段落是《无间道》的高潮部分,也是承载创作者最多心思的地方。在这重中之重的情节中,观众仍然感受不到创作者"站在谁一边",你来我往的对话中极尽客观呈现和无情展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间地狱。

2

接下来,就开启今天的歌词V.S.剧本。

  • 不,我不愿意结束,我还没有结束,无止境的旅途

陈永仁做梦也想不到,面前的警察也是"黑"的。被一枪打死后,陈永仁的尸体横在那里,电梯门开开合合,就像永不落幕的"无间道"一样。

不想死的死了,想活下去的似乎也活不成——所有的结果都不随人愿,但却早有定数。

在广为流传的结局版本中,刘建明被戴上手铐带走了,已死的陈永仁睁眼看着这一切,仿佛亲眼见证了故事的结局。看起来,属于刘建明的修行才刚刚开始,而陈永仁"以死求生",居然成功逃出了无间地狱。

在另一版结局中,刘建明被前来的同事簇拥保护着离开现场,陈永仁亦是睁眼见证了这一切。这个结局后来因为不符合观众预期,引起太多的负面评论而流传减少。

但如果结合后面黎明的出场,和故事的后续,这样开启刘建明的新一轮无间地狱,也未尝不可。只是苦了陈永仁,终究没看到让他甘心的结局。

  • 看着我没停下的脚步,已经忘了身在何处。

刘建明从什么时候开始动摇的?从琛哥开始表现距离感?从美好富足的生活使他变得柔软?从同事的崇拜和官职的一路上升?还是从黄志诚掉下天台那一刻?

或许在故事的一开始, 从韩琛在佛像前对他们说出"路怎么走,由你们自决定"起,刘建明就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说服自己、看上去名正言顺的时机。所以最后在停车场,刘建明将这句话原封不动地还给琛哥,也是给那一刻的自己一个交代。

当然,说前面提到的那些场景一次次加深了刘建明"想变成好人"的心理暗示,也未尝不可。

  • 谁能改变人生的长度?谁知道永恒有多么恐怖?

有人喜欢追求极致的生活体验和生命长度,但能改变一生的往往是那几个显而易见的节点。

  • 陈永仁不想死,却死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 刘建明不想黑,却不得不顺着黑道走到最后;

《无间道》从一开始就告诉你谁是警察谁是卧底,就是要让观众亲眼见证:这两个卧底是如何你死我活,又是如何破局求生。

有"生"吗?无间地狱千百劫,万生万死万日夜。它明确地告诉你:要脱离这里,也不是不可能,除非业报还完、业障消除。但是,可能吗?

或许这才是"无间地狱"最恐怖的地方以为自己有希望,以为事情有转机,实则不过是一次又一次掉进一个又一个轮回之中。

  • 谁了解生存往往比命运还残酷?只是没有人愿意认输!

为什么生存比命运还残酷?因为"命运"的前提是,还有命在。陈永仁被一枪打死之后,也就失去了谈论"命运"的资格。

但即便如此,陈永仁还是将录音给传了出去,从一点即可看出:他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但同时也势必要将刘建明的老底掀开。

输了吗?前面提到了《无间道》的两版结局。但无论哪种,故事最后的最后,陈永仁都没有输。无论是只看一部《无间道》,还是三部曲连看,故事的最后,观众的耳边总会响起蔡琴的声音:

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渐渐地回升出我心坎。

那些不见光的情节,才是重中之重。

  • 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

  • 我们都在梦中解脱清醒的苦,流浪在灯火阑珊处。

忘记了出路的陈永仁,被黄警官的"三年又三年,三年之后再三年"折磨得渐渐失去了希望,但他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丝光亮。

陈永仁以为牛皮纸袋子中装的是窃听器,但拿出来的却是一块手表——黄警官买给他的生日礼物。在暗无天日的卧底生活中,一点温暖即可换来陈永仁莫大的满足。

刘建明则是活在自以为是的"警察梦"中,分不清真假虚实,也忘了自己的来路和去处。而他希望的"做好人",是用自己的行动换取别人的评价,以及内心自始至终都秉持的信念——从来不是一种愿望,更不是自己说了算的。

  • 去不到终点,回到原点,享受那走不完的路。

  • 一路上演出难得糊涂,一路上回顾难得麻木。

  • 在这条亲密无间的路,让我像你、你像我——怎么会孤独?

这段歌词,看似向《变脸》致敬,实则将《无间道》的主题拉升到哲学的高度。

  • 刘建明活到最后,想做好人却仍是坏人;

  • 陈永仁半路赴死,以坏人的身份死去,在葬礼上拿回了名分和荣誉;

就像电影首尾呼应的那段情节,年少的刘建明看着被开除的陈永仁,在听见长官的那句"谁想跟他换?"之后,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

"我想跟他换。"

换成了吗?身份换了,信念没换。这也是《无间道》灵感来源《变脸》所探讨的问题:你的身份,究竟由什么决定?是一张脸?是社会位置?还是别人的反弹?

至此,《无间道》在剪辑、对话、情节上,都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去不到终点,回到原点,这条路,注定走不完。

3

如今,18年过去了。香港电影的巅峰定格在2002年,一去是否还会返?也许,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

2002年对于东方电影来说,是个神奇的年份。

那一年,张艺谋的《英雄》上映,开启了和国际接轨的新篇章,却和《无间道》一样,戛然而止。即使张艺谋再次亲自操刀《影》,似乎也无法再复制自己的辉煌。

中国电影的出路在哪里?我们是否还能再续从前的传奇?

希望,这个答案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