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倾听亲历者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原创:王禹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知青往事:插队的日子里的吃饭问题

配图来源:电视剧《知青家庭》

插队的日子里,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没有了商品粮,自己种的玉米与高梁籽是唯一的口粮。

高梁都是杂交新种,产量虽大,但苦涩难咽。玉米味道虽不错,却毁于我们保管不善:老乡们储存多用囤,既透气,又防虫。我们只能用草袋子盛放,时间一长,则生出了密密麻麻的黑色牛子来。这种小昆虫,繁殖力极强,专吃玉米粒上的脐眼部分。

草袋里数不清的虫子噬咬着粮食,沙沙的声响,令人毛骨悚然。

因为是入口的东西,不能打药,数量又太多只好任它们作威作福。

磨面前,只能稍微挑捡一下。加工出来的玉米面,完全没有了新粮的香气,而是一股酸涩怪味。大家开玩笑说,此乃昆虫蛋白的味道。

集体户中,论做饭,我是最笨的一个,只配做烧火的营生。实际上,大锅饭烧火也是技术活。俗话说:人要实,火要虚。火焰要腾起来,顾及整个锅底。一味添柴,会阻碍进风,造成热力分布不均,贴到锅沿的饼子,一个个又出溜到了锅底,成了名副其实“水煮饼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们采用了一种简单实用的速成做饭法:

烧半锅水,取盆烫面(玉米或高粱),贴一圈饼子,中间放入切碎的白菜,再撒上一点盐。旺火烧开,十分钟后开锅 ,取饼盛菜,再加上一瓢水,主副食连汤就全部齐活啦!

一日三餐,没有丁点油水,只是果腹而已。好在劳动强度大,迫切补充能量,能填饱肚子就阿弥陀佛了。

我们还是在粗粮细做上下了功夫,逐渐摸索出几种好吃的作法:

一是尜尜汤。在玉米面中掺入带来的五香粉,和好面用刀拍成方块,再切成手指肚大小的方快,用葱姜炝锅,煮熟后,香喷喷的一大碗,有稀有干,非常好吃。

一是蒸发糕。把高粱面掺上玉米面加面肥发酵,待发起来后,加入用糖精稀释的水,兑好硷,平铺笼屉上蒸熟,晾凉后切块即可。此糕黑红颜色,甜香适口。

动物蛋白是我们最缺乏的。肉票,钱票皆无,吃不到一点肉。村周围沟渠纵横,坑塘遍布,我们便想办法捕鱼来改善伙食。

摸鱼是常用的方法,首先要把水搅混,使鱼迷失方向;然后用手驱赶,逐到岸边;最后贴泥按住,抓牢,扔出出水面。

苇塘里常有大鲶鱼,繁殖期常在浅水处出甩籽,是绝好的捕获时机。用棍棒或石块将其打晕,拎回来就是一顿美餐,虽容易却需要些运气。

村里人吃鱼的方法叫“盐炸”,就是加盐白煮。我尝过一口,齁得要命,与咸菜无异。

沿用家里的做法,先用油煎,再入葱姜调料,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熬。香味扑鼻,令人垂涎。但是成本过高,实在是供应不起。

改进的方法是:以葱姜蒜去腥,以盐调味,用文火熬煮。鱼肉香嫩,汤汁浓白,入口鲜淳,每次都吃得锅底朝天。大家开玩笑说,老这么喝汤,咱的奶都快催下来了。

几年多的插队经历中,艰难困苦之最,就是吃饭。

被逼上梁山的我们,困境中,不断追求与提高精神与物质生活的质量。用快乐面对苦难,带着微笑看生活,确实很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