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的推文中提到,一战和二战期间,一旦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被对手的穿甲重弹贯穿性的命中,往往在5到10分钟之内就会发生剧烈的大爆炸而快速的沉没。这种现象倒是很像陆地上的重甲坦克被惯穿后发生爆炸,把炮塔都迅速掀飞的现象。导致战列舰爆炸和坦克爆炸的,都是自身携带的弹药大规模的殉爆。原本对手发射的穿甲弹威力倒是次要的。实际上战列舰大口径主炮发射的穿甲弹自重往往超过1吨甚至是1.2吨,但是一旦剖开看,里面大部分都是一个作为穿甲体的很大的钢芯,只有穿甲体的后部,才装填大约30公斤的H色炸药。这些炸药在穿甲之后才在惯性引信的作用下引爆。爆炸威力相对巨大,但实际上却不如当代大多数反舰导弹的爆炸威力更强。目前主流的亚音速反舰导弹,

其战斗部的自重都在150到200公斤之间;实际装填高爆炸药在60到80公斤之间。而更大的超音速重型反舰导弹的战斗部装高爆炸药可以达到150到250公斤!现代导弹大多装填的都是黑索金高能混合炸药。就算最低60公斤装药的黑索金高能炸药爆炸,其威力也应该比二战以前的30公斤级别的苦味酸炸药爆炸的威力高几倍。那么为何到了当代的海战中,被反舰导弹命中舰船,大多数吨位并没有二战以前的战列舰吨位大,反倒被命中后沉没的比例大大下降。即使最终沉没了的舰艇,也都是折腾一两天以后才逐步下沉。按照常理来说,现代化的反舰导弹的打击威力,实际上是超过二战以前的巨炮穿甲弹的。炸药的装药量和炸药的性能都已经全面超越;反舰导弹的命中概率也是靠炮群覆盖,完全是碰运气、拼人品的弹雨无法对比的。


最终命中效果不如巨炮穿甲弹,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被打击目标的内在性质,和二战的那些坚甲巨舰已经有很大不同。二战以前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就是飘在水上的巨型坦克,一旦被贯穿了外装甲,里面的弹药殉爆后,超重的外壳会把整个舰体迅速拖入海底;而且平时由于自重很大,因此干舷普遍占比较低;一旦剧烈灌水,连抢救挽回的时间都没有。而二战以后的战舰设计,普遍改成了薄钢板的“层层吸能”。全舰有几百个甚至数千个水密舱。即使大舰重点部位仍然有装甲,也是复合材料装甲而不是过去的钢铁穹甲。因此重量占比要小得多。这就导致当代的军舰一般都是高干舷,储备浮力巨大。因为没有特别厚的外壳,被反舰导弹击穿后,会迅速的穿透整个舰体,让导弹装药的大部分爆炸威力都在舰体的另外一侧发散出去。最近巴国海军用多种反舰导弹打击3000吨级的退役护卫舰,命中现象再次显示了穿透后爆炸卸能的规律。已经被清空了油料和武器的靶舰,反倒很难立即沉没。


即使被爆炸威力更大的重型鱼雷命中,也会出现舰体被一劈两半。但是前后两端舰体都长时间漂浮在水面上的尴尬现象。当代的舰载弹药,也采取更加耐冲击波的钝感炸药,因此本舰即使被命中,也很少引发全舰的大爆炸。从最近40年来的实战统计,大部分被反舰导弹命中的水面舰艇,都会有一半以上的舰员得以最终逃生,比例比二战以前大得多。因此当代的反舰导弹也不再刻意的强调命中之后就能立即击沉目标舰。反倒会在导弹装药中增加更多的铝末纵火成分。一旦命中,会让目标舰燃起熊熊大火,即使不沉,也会烧成一堆废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