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俄罗斯整处在衰弱期中,而中国经过这30年发展,已经成了一支无法忽视的力量。眼下的俄罗斯已经衰落成了一个区域性强国,而中的全球性影响则逐日扩大,双方一个正在远离世界舞台的中心,一个正在靠近,那么,中俄之间这种国力对比上的巨大转变会引起俄何种反应和心理呢?
首先当然是更深入的合作,眼下的中已是俄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在很多领域都有共同的利益,比如制衡美国、经济互促等等。但是于此同时,俄也难免心存担忧,梅德韦杰夫早在2012年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发出过警告:“远东地处遥远……应小心邻国人口扩张。”
单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讲,邻国变强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更何况这个邻国和自己之间还有着长达4374公里的漫长边境线,基辛格曾把这段漫长的边境线称为“战略噩梦”。如果没有蒙古国,这个数字还要大一倍。
从地图上来看,蒙古国所起到的缓冲作用非常明显,它护住了俄罗斯的命脉——西伯利亚,让两国之间的主要边境线缩短到了从满洲里到延吉一线。西伯利亚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俄依旧对它们在远东与中有接壤的地区的形势感到担忧,它们担忧的点有两个。
第一个点:人口的不平衡。目前俄罗斯的人口形势严峻,即使没有负增长,他们1.4亿的人口也无法和14亿人口抗衡。远东地区会不会如李光耀等政治家及智库所预测的那样,黑龙江的拐角处会不会住满中国人?这就是梅德韦杰夫担心“邻国人口扩张”的原因。
俄担心的第二个点在于双方经济上的不平衡。眼下我们已经成了全球GDP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而且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而俄罗斯的经济始终未能恢复元气。邻国会不会通过经济方式导致俄逐步失去在这些地区的主权?这些地区会不会因为经济的原因沦为邻国的“原材料附庸”?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新加坡已故国父李光耀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不管目前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何,中都尚需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莫斯科应该充分利用起这段“宽裕期”,积极刺激乌拉尔以东(尤其远东)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不然这些地方或将成为邻国的原材料附庸地。值得庆幸的是,两国之间的这种较量和竞争并不会升级为武力冲突。
关于李光耀本文就不多说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