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随着区域发展差异的凸显,区域主义抬头。特别是在湖南军队横扫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地方统治者逐渐掌握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财政力量和人权。从那时起,地方势力做大、中央势力逐渐衰落。

近代中国地方主义的起点是陈宝珍、黄遵宪领导的湖南新政策。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人民开始进行反思。这个特殊的机会被陈宝珍、黄遵宪等人敏锐地抓住了。他们在湖南进行试验并取得成功的原因与湖南的地理位置有关。

广东是近代中国与外国人接触最早、最多的地区。透过这扇窗户,住在广东附近的湖南人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卓越。此外,湖南地处西南方和东南方交汇处,作为西南门户,是权力斗争的焦点。或许正因如此,湖南的排斥、反抗思想尤为强烈。1897年胶州湾事变后的第二年,清政府发动了吴徐改革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湖南的地方自治。然而,戊戌变法在1898年秋被推翻并失败,随着陈宝珍和黄遵宪的免职,湖南地方自治的实验也随之消失。

从地方自治到省级自治

20世纪20年代初,这位地方自治的先驱成为了统一省自治运动的领袖。1920年11月,谭延闿省长和赵恒缇老师首次宣布湖南自治,1922年元旦,湖南宪法正式颁布。一些活动人士甚至呼吁建立湖南共和国。继湖南、四川、贵州、广东、江西之后,先后以各种方式尝试自治。然而,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区域忠诚分层的问题。湖南人忠于湖南,但他们不会忘记中国。中国自古以来的自治是相对于大中国而言的,是统一的治理条件调整。

它被北伐取代了

这一联省自治联盟于1920年正式成立,并已全面展开了数年。它没有实际效果,经常与各种军事力量的斗争混合在一起。1924年,在主张推翻帝国主义、军阀割据和武力统一中国的民族革命兴起之后,大多数地区迅速屈服。1926年,北伐军解放北方后,中国统一,地方自治纳入孙中山的思想框架。在这一框架下,中国仍然要实行地方自治,但只在中央一级,直接进入县域,不再让各省成为自治机关。这显然是一种担心,即各省将变得庞大,地方自治将变成地方的巴尔干化。尽管如此,孙的担忧还是浮出了水面。统一只是表面上的,投奔国民党的北伐军仍掌握着地方政权。只是他们不再公开宣称联邦制,而是在民族主义的框架下小心翼翼地发展地方权力。

​这中间又以山西的阎锡山,广西的李宗仁,东北张学良等,这些人在北伐后形成了民国的新军阀,最终在1949年的解放战争地方的主义彻底瓦解,而在近代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民国联省自治退出了历史舞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