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号称绝对的陆战之王,这种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年轻兵器到现在为止并不算时间太长,比起长枪短炮这些古老的兵器来说要年轻得多,但是其发展进程却尤为迅猛、异常迅速。即便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战争当中,坦克的重要性也依旧存在甚至于被提得更高,以中美俄三国为代表的世界第一梯队顶尖军力强国,均拥有各自先进的主战坦克。那么现如今世界各国主战坦克战力该咋排?我国坦克存短板,好在军工有妙招。

我国的国产军工业起步较晚,在很多关键的国产军工业领域上要落后于同时代西方先进技术。大家所熟知的空军发动机领域算是此方面的典型,但在坦克技术领域上,我国的技术也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极大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当西方国家已经开始装备M1、豹2等先进水平的主战坦克时,那时的我国装甲兵还在用着老59当主力,差距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中国同美国的关系迎来了一段高速发展的蜜月期。这一时期的美国解除了对我国的封锁禁运,长久以来一直在“闭门造车”的我国,也得以有机会接触到这一时期西方先进的武器技术。在坦克领域的相关技术上,这一时期我国从欧洲引进的英国造105毫米L7线膛炮,对我国国产坦克未来的长远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但是即便如此,我国国产主战坦克在发射药和穿甲体材料学上仍旧存在很大的滞后性,相对于西方先进技术来说有着两位年数的代差,这一点即便是到了我国99A主战坦克立项时也仍未解决。

为了解决发射药性能不足的缺陷,最终在99A主战坦克立项之初选择了口径更大、药室容积也更大的125毫米滑膛坦克炮,而并非是西方主流的120毫米这个坦克炮口径。通过提升发射药量来强行弥补与西方先进技术的差距不足、提高穿甲火力,类似于军迷们口中流传已久的“嗑药炮”说法。类似的情况在现如今已经退役的89式突击炮上也并行存在,其国产120毫米主炮的药室容积,远大于同口径的北约制式莱茵金属44倍口径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由此一度获得了在诞生之初比莱茵金属120L44更强劲的穿甲火力。但是从长远角度来说,强行增大药室只是个权宜之计,未来仍需要从发射药配方上入手彻底解决问题。

发射药方面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在关乎到穿甲深度的核心领域:穿甲体材料学上,我国通过不断积淀下的潜心研究,终于在近些年成功研发出了新型复合纤维自锐钨合金配方,具备和美国M829系列贫铀穿甲弹同等的自锐能力。目前该配方已经被应用在我国国产第三期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之上,换装99A、96A等一线主力部队使用的主战坦克,彻底解决了此前我国在穿甲体材料学上落后于西方的窘境,真正意义上地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