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快手、火山、西瓜……什么时候悄然成为国内短视频行业扛大旗者已经无法判断准确时间,一个数秒到数十秒的视频,采用信息流推荐的方法,用户可以一刷甚至刷一天。

  于是,用户量“嗖嗖”往上窜,时间份额占比“哗哗”向上涨,已然成为重要的内容平台。然而,到了2018年10月,行业内一些机构公布第三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数据时,却出现了对行业不利影响的数据,短视频行业的总体用户数首次出现单季度的负增长。

  抖音们,要凉凉了么?

  

  短视频用户数已经触及天花板

  根据QuestMobile、Trustdata等行业研究机构的数据,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大约在11亿左右,并且增长速度开始越来越慢。而事实上,11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基本已经接近极限,除了那些不能使用、不会使用的群体,其他人群都已经为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而短视频的用户数,在2018年第二季度冲击7亿未果之后掉头向下,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全国约有5.2亿的短视频活跃用户。

  短视频行业用户数从峰值坠落,表明已经触及了用户数的天花板。判断标准有两个方面:第一,短视频用户数从峰值快速下降,表明前期诸多尝鲜型的用户,感觉短视频不对胃口,正在纷纷离场,而留存下来的是稳定用户,他们构成了用户数的天花板;第二,移动互联网总用户量增长乏力,表明人口红利已经基本耗尽,少量的纯新增用户难以再为短视频用户增长提供新的增长极,因此现有的5.2亿用户可能就是愿意持续使用短视频的最大用户值。

  对行业的参与者而言,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当前5.2亿的用户,是否已经挤完了泡沫,成为短视频行业的坚强拥护者,还是会继续减少,直到一个更加合理的数值,需要行业内深入探索。

  

  短视频行业应转向深度价值经营

  互联网产业诞生至今,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平台型互联网企业所采取的发展路径,都是先把用户规模做起来,先做大可供给资源规模(如平台汇聚的商家资源等),再开展价值经营,实现收入与盈利增长;而在此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自有投入、风险投资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用户总数量趋向于稳定,表明“先把用户规模做起来”的阶段已经结束,工作重心将转移到对用户的价值经营层面,也就是说需要寻找到合适的方式,不断扩大收入规模与利润规模,同时需要对前期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予以深度解决。

  对于国内短视频行业而言,在向深度价值经营转型当中,或许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解决。

  首先是内容合规性的问题。这是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的要求,是短视频企业经营的底线问题,今年以来,多个短视频企业或者被罚款,或者被暂停一段时间内APP的下载,就是触碰了底线。举报后再处理、用户上传公约等在底线问题的解决中用处不大;人海战术的审核,只能解决短期的问题,毕竟成本太高;从长期来看,通过技术方式进行审核是每个短视频企业必须迈过的关口。

  其次是商业价值定位的问题,也就是到底应该向谁收钱的问题。短视频平台同时具备了内容平台与商业基础设施平台的价值特点。内容平台是面向需求侧用户服务的,让他们获得各种短视频内容,获得愉悦的体验,自然可以向他们收取费用。商业基础设施平台是面向社会经济中各类商家提供服务,他们有的想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营销宣传,有的抱着掘井不如卖铁锨的想法,为内容提供者提供拍摄、优化等服务;有的看短视频平台上用户量多,想一起经营用户,共襄盛举,如音乐播放等。

  最后是商业价值实现的问题。也就是在价值定位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方法,收到费用。对于内容侧的收费,首先必须有让用户愿意付费的内容,例如一群每天都能够上传优质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者,他们就如同网络小说作者一般;其次,在收费模式选择上,更多应参考阅读、动漫等纯平台的模式,采用针对某个生产者的订阅、打赏的模式,而非参考长视频网站的包月模式。对于商业基础设施平台的收费,可以借鉴SaaS平台的应用与服务商店的模式,基于开放,打造运用与服务,向内容生产者提供;还可建立深层次的合作接口,实现平台的拓展,包括在内容方面的音乐等多媒体播放引入、长视频专区,在功能方面的电商营销、政府重大新闻发布等,在基础网络方面的运营商定向流量合作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