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情有义,传承传统文化中,往往将纪念先贤古圣和缅怀先祖,联系在一起。
比如,我们马上就要过的一年中最大的传统祭祀节日——清明节。
从古到今,数千年来,关于清明的文化流传悠久,最为有名的传说,莫过于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
在历代帝王们的昭令下,“清明,寒食上墓”的习俗,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
清明节或清明前夕,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先祖的坟墓前,进行哀思和悼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1979年以后,人们为了纪念敬爱的孙中山先生,还在传承古人寒食插柳、植树植柳的习俗基础上,响应祖国号召,大力在清明节前后,进行植树造林的活动,营造山清水秀、气清景明的环境。
同时,我国还将清明节祭祀的活动,与纪念中华民族历史英雄人物和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先贤智士们,组织大、中、小学生前往烈士陵园祭扫革命先烈。
可见,如今的清明节,也逐渐成为人们进行优良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节日和形式之一。
“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
农历的三月清明节到后,一年之中的春天将入暮春之时。此时的春天,却有无限春意,春意盎然,柳绿桃红。
除了清明节祭扫活动,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有了在春天鸟语花香的季节里,踏青到郊外游春赏景的传统。
古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大历”,是大唐皇帝唐代宗李豫的年号。《旧唐书》的这句话中,载注了,在唐朝大历年间二月壬午日,前往郊游踏青的一幕。
史料记载,清明节踏青的习俗流传已久,唐宋时期更是风行,至今,在我们不少地方,仍保留有清明踏青的风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西汉时期,达官贵人或百姓商旅进出关东等地,或来到长安路经灞桥,或饯行送行时,都会折柳赠送好友或行。
“源易缘”注意到,这样做的目的,有3个:一是为了祝福平安,希望亲友所到新的地方,如柳枝一样,能够生根发芽;二是取“柳”字与“留”的谐音之意,有眷恋和挽留之意;三是杨柳是春天中的杨柳,摇曳成荫,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折柳相送,表达了春意常在的祝愿。
清明节的另一个有趣的习俗是“城隍巡游”。
传统文化和道教神仙体系中,“城隍”是八神之一,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正神。
古人在清明节时,也会选择到当地的城隍庙,敬香祈愿,求签、问卜……在一些地方,更会用八抬大轿抬着“城隍爷”在城内巡游,后面跟随有民间的秧歌、高跷、花棍表演等民俗活动。
按照民间的说法:城隍巡游,可以为地方消灾祛祸,趋吉避凶,因此,这个习俗,也流传至今。
除了民间的传统习俗,古人清明节的饮食和养生也很重视。
传统文化《易经》中,三月建“辰”,五行属土。五行知识中,中主长夏,黄色属土。土生甘,甘入脾,因此,肝和脾也都属土。多吃甘甜味的食物,就可以补养气血,解除疲乏,调胃解毒。
清明三月属阳,按照“春夏养阳”的养生规律,不妨多吃些菠菜、蜂蜜、鸡蛋、花生等类的食物,潜伏在泥土中的螺蛳也是美味的盘中餐。
三月时节的螺蛳,肉质味美,营养丰富,且壳中尚无孕育小螺蛳,正是采食的最佳时令。在美食领域,也留有:“清明螺,寒过鹅”的美名。
清明节后,也是竹笋上市的季节,新鲜翠嫩的竹笋,味道鲜美,但从传统养生学来讲,却不适多吃。因为,竹笋性寒,消耗人的气血,多吃会使人气虚,也会引发咳嗽、哮喘等慢性疾病。
清明节过后,进入《易经》八卦中的东南巽位,火气渐旺,日常饮食中要注意降火、保护好肝脏,多到大自然中锻炼,强身健体。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非常感谢你们的观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