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镇

八里镇扶贫车间

八里镇泓信制衣扶贫车间是八里镇党委、政府为了有效解决在劳务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中“输转谁、谁输转、怎么输转、输转到哪里去”的问题,由镇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依托静宁泓信制衣服饰有限公司领办的1处扶贫车间。扶贫车间建成于2018年7月,厂房面积200平方米,总投资10万元。扶贫车间就近就地吸纳八里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校服、工矿企业工作服及床上用品等产品加工。截止目前扶贫车间已吸纳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20人稳定就业。

八里镇劳务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示范点

八里镇辖10村63个村民小组4072户19143人,全镇共有劳动力7365人,其中未脱贫贫困劳动力431人。有建筑、物流、加工、餐饮等大中型企业10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1个(种植40个,养殖21个)。今年以来,我们牢固树立脱贫攻坚一号工程意识,把劳务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搭建劳务输转管理服务平台,推行“14462”劳务扶贫模式。依托镇产业开发公司成立镇劳务公司1个,建立村级劳务工作室10个,发展劳务经纪人73人,挂牌成立劳务培训基地3个,劳务就业基地12个,与12家用工企业、单位签订劳务输转、培训框架协议12份,完成贫困劳动力劳务输转102人(次),有效解决了“输转谁、谁输转、怎么输转、输转到哪里去”的问题,有力推动全镇劳务产业转型升级。

八里镇配合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工作

今年以来,八里镇配合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务局、县住建局、工业园区管委会和国家电网静宁县供电公司共完成静庄高速、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静宁县城区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寺山东二路和33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5个国家省市县重大项目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并按照“地域相邻、便民利民”原则,选定两处地方作为重大项目集中安置区,即小山集中安置区和照世集中安置区。其中小山集中安置区位于八里镇小山村三、四社交界处(芦子沟),该安置区在县城规划控制红线之外,规划占地50.35亩,规划搬迁安置农户72户,修建院落72座,建筑风格为一、二层民居;照世集中安置区位于八里镇照世村一社(公场),规划占地10亩,规划搬迁安置农户17户,修建院落17座,建筑风格也为一、二层民居。以上5个国家省市县重大项目共征地1850.585亩,拆迁院落40座,厂房4座,搬迁坟墓228座。

八里镇靳坪村众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党建示范点

八里镇靳坪村辖9社376户1604人。耕地面积6656亩,人均4.1亩,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7户220人,有党员62名,其中女党员8人。今年来,村党支部紧盯脱贫攻坚“一号工程”,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这一目标,持续推进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和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以创新举措兴产业、抓好党建促脱贫为目标,通过全力推进党支部村企共建、企业帮建、南北互建模式,建强基层组织堡垒,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支部抓党建促脱贫成效显著。

灵芝乡

灵芝乡车李村牛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示范点

车李村位于灵芝乡西南部,属纯山区深度贫困村,全村辖7社283户1231人,总耕地面积5531亩,人均耕地4.49亩。2018年脱贫80户367人,现有贫困人口58户183人,贫困发生率为14.87%。针对车李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生存环境和居住条件差的现状,2017年以来,对一社至七社120户53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8户417人)利用2017、2018两年,投资3560万元,集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培育多元产业,夯实发展基础,加速推进脱贫攻坚进程。

灵芝乡东庄村基层组织建设暨牛产业体系建设示范点

灵芝乡地处静宁县西北部,辖11村95社3109户14318人,耕地面积59462亩,现有深度贫困村9个,贫困村2个,贫困人口922户3670人,贫困发生率为25.63%。全乡总耕地面积59462亩,年种植旱作农业玉米20000亩以上,现有肉牛养殖户1177户,存栏3476头。今年以来,为进一步破解牛产业发展瓶颈,乡党委、政府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充分拓展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合优势,抢抓农村“三变”改革机遇,全力构建灵芝乡现代草畜产业体系。

静宁县凯东饲草加工厂建设

今年以来,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乡党委乡政府积极转变发展思路,抢抓“三变”改革机遇,探索“乡产业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合作模式,按照“不搞同质化发展,他人养牛我卖草”的思路,依托旱作农业产业优势,由乡产业公司、前湾村委会和静宁县凯东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利用前湾村村部旧址,组建静宁县凯东饲草加工厂,完善饲草种植、加工、储藏等体系建设,建成立足本乡,面向市场的饲草生产、加工、交易的饲草基地,助推全乡草畜产业健康发展,拓宽群众致富增收路子。

灵芝乡杨岔村易地扶贫搬迁及光伏发电示范点

杨岔村位于灵芝乡东北部,属纯山区贫困村,全村辖7社241户1129人,耕地面积6000亩,人均耕地5.3亩。现有贫困人口125户531人,贫困发生率为47.03%。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培育滞后、致富门路狭窄、群众增收难度大是基本村情。去年以来,我们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依托现有资源,先后争取实施了一大批脱贫攻坚项目,有效改善了村内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