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石雕产业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剑川县金华镇梅园村是远近有名的“石雕文化村”,2007梅园石雕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剑川县加大对石雕产业的扶持,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推动了石雕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一批贫困群众走了上脱贫致富的路子。

政府引导,石雕产业蓬勃发展。

为加快工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石雕产业,剑川县将石雕产业列入“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并于2015年启动了梅园石雕建材片区建设,梅园片区规划面积4.0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石刻石雕加工、建材和新型墙体材料等产业,并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完成了园区4条主干道建设,目前正在设施路面及供排水、垃圾焚烧等项目,有力改善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和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引进了一批石雕企业入驻园区,有力推动了石雕产业发展。目前全县石雕企业发展到86家,石雕合作社发展到12个,2017年全县实现石雕产业1.5亿元。

协会带动,石雕成为剑川新名片。

为引导石雕产业的发展,2006年剑川县依托梅园石雕村,成立了梅园石雕协会,并于2016年成立了梅园石雕协会党支部。协会成立后,通过宣传发动和示范带动,积极动员在外地打工的人员回村发展,形成了“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做石雕”的良好局面,影响、带动梅园及周边村群众1260户2500名群众从事石雕生产。协会成立后,坚持“统一图纸、统一商标、统一订货、统一价格”的“四统一”模式,改变了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状况,推动了石雕产业的健康发展。全县石雕产品由原来单一的陵墓加工和民居建筑发展到现在建筑、装饰、陈设、工艺品四大类200多个品种花色,产品远销国内外。协会成立以来,承接了“世界双绝”的千狮山景区石狮雕刻工程,雕刻了九个朝代3268只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并到保山、迪庆、丽江、西藏、四川等地承接了大量的石雕工程,圆雕、浮雕、镂空雕等精湛的石雕产品受到业主和游客的赞叹和欢迎,石雕成为剑川继木雕之后的又一张新名片。

支部引领,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

在石雕产业发展中,通过梅园石雕协会党支部的引领,石雕协会会员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中。协会党支部引领石雕企业和个体户,通过“一个企业带一个贫困户”的方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参与石雕生产,并对贫困群众在就业培训、技艺传承、工资待遇等方面进行照顾,石雕从业人员平均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从事石雕生产,150多户贫困群众通过石雕生产实现脱贫致富。

通讯员 杨灿生

大理电视台 李玲 整理编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