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述的记载大意是:这一年,吐蕃大相禄东赞再次出兵攻打吐谷浑,吐蕃将领达延莽布支在乌海之东处与唐朝将领苏定方交战,达延莽布支战死,八万人被苏定方的一千人击败。库中有一本《唐书删补》,对唐史的《苏定方传》做了一些补充,其中就有上述吐蕃《编年史》中的这段记载。

在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起伏的群山中,发生过一段鲜有人知的历史——乌海之战。它不见于中国正史的记载,而被记录在敦煌出土的藏文历史文献《编年史》中。书中记载道:至羊年(公元659年),赞普驻于乍之鹿园。大论东赞驻吐谷浑。达延莽布支于乌海东如与唐廷苏定方交战。达延战死,且以八万败于一千。一年。”

公元659年,即唐高宗显庆四年。上述的记载大意是:这一年,吐蕃大相禄东赞再次出兵攻打吐谷浑,吐蕃将领达延莽布支在乌海之东处与唐朝将领苏定方交战,达延莽布支战死,八万人被苏定方的一千人击败。”其中的乌海,即今天的青海省玛多县冬给措纳湖。

清代乾嘉学派的学者曾搜集过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珍贵史料,整理出了一部《域外珍本汉籍文库》。库中有一本《唐书删补》,对唐史的《苏定方传》做了一些补充,其中就有上述吐蕃《编年史》中的这段记载。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本书还写道,公元667年,苏定方在青海击败吐蕃名将禄东赞,并致其死于乱军之中。又一路追击到吐蕃首都啰些(今拉萨),一把火烧毁布达拉宫。这一彪悍战绩比起乌海之战有过之而无不及。原文的记载如下:

吐蕃禄东赞兴师十万众入寇,生羌十二州为其所破。定方闻之,率兵八千鏖击,大破杀其众,斩首九万二千余,敌遁还者仅八千,禄东赞亦受创而亡。其子论钦陵踉跄遁走。定方复大发兵,进袭吐蕃,抵布达拉宫,纵火焚之。是岁,定方卒,年七十六。

苏定方之死,时间与地点都跟正史相吻合。

西藏史书《新红史》同样记载吐蕃出兵十万攻唐,将领噶尔(即禄东赞)死于军中。《西藏王臣纪》记载藏军十万攻唐,噶尔(禄东赞)战死,唐军焚布达拉宫。

苏定方生命中最后的阶段,确实是在大唐的西部边陲活动的。但是很难想象,一个70多岁的老将,率领军队翻越海拔数千米的青藏高原连续作战,直线行程达13000里,还攻陷了吐蕃的首都。如果这段历史真的属实,那么苏定方将会是中国历史上领创造了向西远击外国最远记录的汉人将领。远迈当年汉朝的陈汤。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660年,也就是乌海之战的一年之后,苏定方又封朝廷之命征讨百济。百济位于今天的朝鲜半岛西南部,同高句丽一起,是唐王朝东北方的心腹大患,中枢的决策者决定对百济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海战。公元660年三月十日,苏定方被任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水师从山东荣成湾出发,乘船横渡黄海,直达百济沿海,长驱直入,一举攻灭了百济。短短的不到两年的时间,苏定方先后完成了从西到东两次超远距离的征程,这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苏定方终于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完成对西突厥的最后一次征讨。此战苏定方一直进军到金山(今阿尔泰山)之北,大破西突厥处木昆部。12月,又追击至曳咥河西(今额尔齐斯河),以一万兵力冲破西突厥与沙钵罗可汗10万兵马的包围,前后三次,追杀敌军30余里,斩首数万,大获全胜,一直追击西突厥残军至双河(今新疆博乐地区)。沙钵罗可汗从双河逃走,苏定方又是一路追击,这一次,直追到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苏定方对西突厥的第四次作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征途最长的一次战役,直线距离超过万里,直抵中亚。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苏定方最擅长的战术,便是长途奔袭。无论是在阴山追击颉利可汗而是攻灭西突厥,苏定方走过的战线都是不断地翻越西陲的高原险峰,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一击必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