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寻古迹的莲莲:京西探秘——古道上深深浅浅的马蹄窝……

京西探秘——古道上深深浅浅的马蹄窝……

寻古迹的莲莲

近日,京西古道马蹄窝被六辆越野车驶过的消息引起了文物保护观念强的的朋友们重视。于是关于京西古道,我想通过自己十多年前的寻访,用真实的照片与文字记录给关心它的朋友们。

上两图:网传越野车驶过古道照片

对于京城驴友来说,门头沟地区的山总是充满了看不够的魅力,京西古道就是其中的魅力之一。自古以来,西北游牧部落、山区及平原农耕部落通过西山互有往来,时而又发生战争。北京西部山区人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物产资源丰富。把历史、地理、物产有机相连的是交通道路。近代公路、铁路修通前,在人类交往、军事、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活动中起过重要作用的道路,被人们称为古道,地处京西的称之为京西古道。

圈门过街楼是门头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本就是京西门头沟运煤古道,所跨的那条沟就是门头沟,门头沟的区名即由此得来。因其地处京西古道,明清以来一直是一条繁忙的煤炭运输线,数十座煤窑位于过街楼周围及以西地区,楼上原本供着药王、文昌和关帝,过往商贾在此祈求平安顺利、财源兴旺。

圈门戏楼的一角,还依稀可以看出曾经的辉煌。

京西古道,在那过去的朝代,没有火车没有公路,如果想从北京去西北张家口内蒙什么的,除了居庸关方向,大体上,古人都走西山山沟里的人马踩出来的道。于是当年的千马万驴,留下了深深的蹄窝。

牛角岭关城位于门头沟王平镇韭园村东的山岭上,属京西最古老的“西山大道”上的重要关口。关城建在两山坡对峙之处,扼守着古道之要冲。2005年9月被列入门头沟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佛岭是如今保留最完好的京西古道之一,位于王平镇境内的东石古岩村,古道穿村而过。当年驮队、马帮行走的蹄印深刻清晰,蹄窝密布范围大,是难得的古道印记。同时在此段古道上还有四块摩崖石刻,其中一块碑额上有三尊石雕佛像,石佛岭由此得名。由摩崖碑向东北方向,能看到把岩石山体凿出石槽修通的路,后人称之为“石门”。再往东一段,路虽平坦,但外临绝壁,下面即永定河及近代门板(门头沟至板桥)铁路,今昔对比更能显示出古道的地理位置之重要。再转向东南方向,拐弯处路边有残墙遗址,传说是古道上的酒馆地基。

大寒岭关城位于斋堂镇梨树台村东的大寒岭上,是京西古道重要关隘之一,建于明代。略过时间,耳畔的风也这样吹佛了百年吧?关城面东而立,古道从城台券洞下通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代诗人马致远一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热衷功名却郁郁不得志,因此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故居如今就在京西古道边,已经被整修一新,故居真实性无从考证。

峰口庵也称峰口鞍或风口岩,清代是宛平王平社和玉河乡分界处,为古道重隘,现只剩残破的关城。峰口庵庵口两侧是京西古道保存另一处最为完好的一段,同时风口庵也是四面观山的好所在。古时,出了这个门就算出了北京了。

峰口庵向西50米,古道又掩映在灌木丛中。钻出灌木丛,一片壮观的“蹄窝”阵赫然在拐弯处呈现。在距离关城西南不足二百米的山岗处,凹陷着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一百多个,这段小路是京西古道上蹄窝最为密集的地方。在古代,京西产煤的窑地因排水条件的限制,煤窑大多分布在峰口庵以西的山区,这就使得京西这条中路古道在夏秋之季几乎是全天候运行,作为必经之地的峰口庵更是车马云集,畜蹄日月不息地蹬踩踢踏,历经百年形成如此奇观,可谓历史的见证。

回望古道,光阴似乎在古道边设置了分水岭:山上是静谧破落的古村,山下是川流不息的车辆,完全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繁华与喧嚣,平淡与静默,人类,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终结者。遗址与古迹,是文明前进的节点,也是文明最终的归宿。

于是便懂得了时间的意义,西山如一本硕大的书卷,在落日的余晖中合上了一页。

特别鸣谢莲莲的小世界公微号支持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