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沧桑巨变40载,改革大潮激荡,催生着每个奋斗者的幸福和精彩!回首蜀山区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展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即日起,由中共合肥市蜀山区委宣传部、今日头条安徽区域联合策划的"了不起的城市·合肥蜀山"——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宣传报道之"见证者"人物专访正式上线!希冀通过各领域代表人物的专访,立体地勾勒出一个个时代印象,描绘改革开放40年蜀山区的发展历程。今日推出第四期《宜居蜀山》,敬请关注!

从过去简陋的医院环境,到如今林立的现代化大楼;从落后的医疗仪器,到拥有各种国内外先进设备;从看病难、看病贵,到就近看病不花钱;从四处求医,到享受"家庭医生"上门签约服务……40年的沧桑巨变,蜀山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次的望闻问切,每一张治病良方,每一回的攻坚克难,每一个数据的改变,都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足音,也记录着蜀山区医疗环境的变化和宜居特性的提升。

当谈到改革开放40年蜀山区医疗情况的变化时,满头银发、从事58年中医工作的孙弟维满是感慨,他真正亲历了蜀山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40年巨变,体会到医疗服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一个个被攻克的医疗难题是医院技术水平持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真实写照,也是蜀山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缩影。

一个时代的变化:从无到有

孙老是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如今每周都会到三里庵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跟随着他的回忆,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无到有的历程,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1959年,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立,1960年的10月门诊部正式开诊。"那时的我,还是老中医身边的学徒,中医院只有一排小平房,门诊部就在其中一间。"孙老记得十分清楚,当时百余张床位相当紧张,如果有人要住院,主治医生要先开会讨论,优先让病情严重的患者住院。最怕的是肾病,因为没有透析设备,病人只有转院治疗。

这个现象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了明显的改变,当时,中央56号文件转发了原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其中有一条:整顿和办好中医医院,地市要创造条件建立中医院,有条件的县也要建中医院。中医院要突出中医特点,从门诊到病房都要以中医药为主。

"在这一政策的助推之下,中医药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密密麻麻的中药上柜标注着各种中药材的名称,看着就觉得心情振奋,觉得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孙老回忆说,这切实提高了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让中医药这个中华瑰宝实实在在地惠及到更多人。

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从早些年的几间小平房,扩大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开放床位从100多张,达到2063张;医疗技术上已经从最初的"望闻问切"到现在拥有美国、德国先进的超导磁共振机设备,以及数字化全高清腹腔镜系统、数字化高清电子内窥镜系统、血液透析机、高压氧舱等等医疗设备。"最能体现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变化,可能就是当年最怕的肾病也有了解决办法,"孙老说,这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提供的优质高效医疗服务。

思想的开放:从"禁止"到"鼓励"

"我今天能坐在这里给病人看病,可以说是医联体的'产物'。"孙老笑着说,以前医院是不允许医生外出接诊的,现在是鼓励医生在社区医院等地方出门诊,"从禁止到鼓励,可以说是思想上的改革开放。"

其实,孙老所说的这些改变,都来源于医联体这一措施。2015年,蜀山区社区医院与各大医院签订医联体协议书,医院帮助社区医院提高医生、护士的专业水平,定期外派医院专家到社区医院坐诊,孙老便是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派过来的专家。

"以前在医院,半天要接诊几十位病人,每个人不到十分钟。现在在社区坐诊,半天可以接诊十来位病人,我可以花二十多分钟时间,给患者细细讲解病情,让患者更了解情况。"孙老觉得,这种坐诊方式可以说是一种"送医上门",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也更能得到患者的认可。

为给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水平,除了与医院签署医联体协议,2018年,蜀山区又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目前,蜀山区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所乡镇卫生院,分别与安医大一附院、二附院、省儿童医院、省中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解放军第105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省胸科医院等大医院签订了医联体合作框架协议,共上转病人794人次,下转病人122人次。

从治到防,全民共享"健康红利"

孙老到社区医院坐诊,这样的"送医上门"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然而, 蜀山区没有止步于这一步,又推出了更方便的"家庭医生"签约模式。原来,看美剧、港剧时,总羡慕豪门大家庭拥有家庭医生,有个小病小痛的,能及时咨询,还能上门问诊,真是贴心服务到家。如今,这种待遇,蜀山区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有了。

"家庭医生团队以主动服务为主,根据居民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情况对人群进行分类,分别签订基础、初级、中级和高级等不同的服务包,并对不同类别特殊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蜀山区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签约服务团队由四名医务人员(包括全科医生或内儿科医生、临床护士、公共卫生医师、乡村医生)组成,以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和健康管理为工作核心,建立连续性健康服务。

先进的运营模式,也吸引了外国友人的关注。当天在蜀山区三里庵街道采访时,遇到即将来见习的留学生Kayris。"来这里见习是为了学习社区医院的运营模式,我来自牙买加,我的国家人口少,就医的人数也比较少,比较接近于这种社区医院的运营模式。"Kayris说,她特别想了解社区医院在居民防病上所做的努力,"学习医学不仅仅是为了给病人治病,更重要的是能及时为居民防控疾病,让他们少得病、不得病"。

截至今年9月底,蜀山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3.7万人,其中有偿签约数52065人、有偿签约高血压病14875人、有偿签约糖尿病6324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交出了亮眼的"健康成绩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