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东南一带的土客械斗,在清朝末年达到巅峰,例如发生在咸丰四年到同治六年的土客大械斗,连续长达13年,波及17个县,双方甚至组成了练局,招募兵丁,互相指责对方为匪,彼此劫掠焚烧,械斗的破坏力和惨烈程度,甚至堪比战争。

土客械斗,从字面上我们也可以理解,土客械斗指的是当地土著和客家人发生的群体性暴力事件。土著很好理解,就是祖辈居住于此地的当地居民。而客家人指的是中国历朝历代南迁的汉族移民群体。客家人并不是一个宗族乡族概念,而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客家人也是汉族的民系之一。

为什么清朝末年会发生如此高频率、高烈度的土客械斗呢?

第一,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出于对资源的争夺。清朝期间,中国的人口开始急剧增长,“齿口日繁”,乾隆初年,中国的人口为1.5亿,而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时,人口已达到4亿的规模。人口增长了近三倍,但是当时中国的资源、生产力却并没有相应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资源必然发生紧张,而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本就关系紧张的客家和土著的冲突就在所难免。

据《清代基层社会聚众案件研究》一书中统计,在作者研究的109例土客械斗案中,有81例是与经济利益,也就是资源争夺有直接的关系,占到了械斗案的80%之多。

第二种原因,则是政府,也就是朝廷的开垦政策的影响。清朝占据天下之后,为了恢复生产力,他们多次颁布了鼓励开荒的政策,并开始大规模的向荒芜地区移民,例如著名的湖广填四川,就是最著名的案例。

政府鼓励屯垦的政策,也使得大量抛荒的土地山区半山区丘陵滩涂等地区被开垦利用,人口也因此大量繁衍。但与此同时,并没有明确权属的开垦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因为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权责不明,也并没有报官勘测丈量,因此,原土地的主人和开垦土地的客家人产生了剧烈的矛盾。与此同时,因为规模空前的开垦土地,民间隐藏的大量土地也被暴露出来,成为新的矛盾根源。

而且,由于开垦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因此被开垦的土地处于细碎化分散化的局面。这就造成了灌溉的水系需要穿越不同归属的耕地的现状,丰年尚且无事,一旦遇到灾年旱年,为了争夺水资源,这些用于灌溉的水系,就成为矛盾的根源。

第三,则是无法回避的宗族势力问题。在福建、广东等地区,宗族是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当地土著还是客家人,都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宗族。这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宗族群体,具有十分强大的凝聚力。

从明代开始,无论是倭寇、土匪还是迁界禁海,都使得宗族在互相抱团取暖的同时,也具有了军事防卫功能。因此,这些宗族普遍具有较为强大的军事能力。而且这些地区的宗族普遍具有巨额的族产,在土客械斗之时,他们以族产为资费,抚亡养残,则进一步解除了参与械斗之人的后顾之忧,使得械斗更加剧烈。

第四,则是其他原因,例如科举的学额之争,好狠斗勇的口角之争,作奸犯科导致的矛盾冲突等等。

清末东南沿海地区的时局十分混乱,各方势力轮番上场,海盗、土匪、三合会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朝廷官员贪污腐败、西方文化冲击等等诸多问题聚集在一起,使得当地的局面极为混乱,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之下,土客械斗也因此进一步加剧,最终酿成了规模空前的土客大械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