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时代在召唤,光荣的使命在心间。近日,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印发《实施方案》,部署在全省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

《湖北新闻》推出系列报道“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爱国知识分子风采录”,聚焦勇担使命,爱国奉献,勇立潮头,引领创新的湖北知识分子。来看第九集《童金南教授:地球科学的逐梦者》。

白手起家 建起国家重点实验室

这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这台液态水同位素分析仪上,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份水样正在被检测,通过结果可看出水质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 李秀丽 :包括地下水、海水、雨水等,一天可以做50多个样,一年差不多做5100多个样。

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全国古生物研究中心之一。它的建立运行,离不开童金南。

1978年,16岁的童金南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热门专业——地层古生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童金南:一毕业以后,就发现变成冷门了,那个时候我们班同学基本上大概百分之七八十都改行了。

但是,就业的遇冷,冰封不了童金南内心对专业炙热。他泡在阅览室,守在实验室,痴迷地探寻远古之谜。也凭此,被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殷鸿福收为门下首个研究生。

2003年,童金南已经成为中国资深地质学专家,受命牵头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但是,3000平方米的科研用房,难住了他。

为了给科研设备腾地方,童金南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闲置多年的地下室。时间一长,患上严重风湿。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祁仕华:从启动到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序列只用了八年时间,这是超乎所有人的想象的。

野外实践教学是言传身教的最好机会

现在,56岁的童金南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野外考察,风餐露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童金南:越是大家去的少的地方,自然新的发现就越多,所以基本上,我们每年都是要坚持一段时间,到野外去,去获取第一手资料。

地下室的这间屋子,是童金南的“荣誉室”。这里摆的,不是奖状和奖杯,而是化石和标本,是对童金南专业的最大认可。30多年来,他采集的化石、标本超过十万件。

童金南的学生 宋海军:看到我们的导师,他对野外这么热爱 ,这么不顾一切,我们是非常被感染的。

在童金南的影响下,一批有志学生投身古生物学研究,有一些还成长为青年专家。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