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张艺谋邀请马特达蒙出演了电影《长城》。

豆瓣4.9分的评价,毫无疑问是马特达蒙职业生涯中的“黑历史”。


另外,马特达蒙为了出演《长城》,还放弃了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海边的曼彻斯特》。

这让他在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上被主持人当众开涮,场面一度尴尬无比。


不少人都会觉得,经此一事后,马特达蒙肯定会在选片上更加谨慎,避免成为第二个尼古拉斯凯奇。


但万万没想到,时隔一年,马特达蒙就出演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二部“烂片”——《缩小人生》。


好的开头却不是成功的一半

电影开篇介绍了一种可以把人体缩小尺寸的技术,凭借这种技术,人类不仅能减少能源消耗为环保作出贡献,还能因为开支减少而变相实现财产增值。

马特达蒙饰演的男主保罗因为事业上屈屈不得志,一直有摆脱现状的念头。当他得知缩身技术已经可以完美运用到普通人身上后,他产生了通过成为“小人”实现财富自由的冲动。

在与妻子商议后,他们达成了初步共识,一起成为“小人”,在专门为“小人”开辟的“悠闲境”共度余生。


不得不说,《缩小人生》里的“缩身”构思是十分棒的创意,从中能引申出不少值得探讨的社会问题。

如缩小后的人和正常人会有怎么样的交集?缩小后的人生是否真的如介绍一样美好?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缩身后,“小人”社区是否会产生新的社会阶级?

当社会问题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进行解析和思考,往往就能产生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共鸣。


经典的冒险小说《格列佛游记》就是最好的例子,借着格列佛在千奇百怪的国家中的遭遇,小说把当时英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一展无遗。

小人国的经历讽刺了政客们的勾心斗角不利于民生;

大人国的经历揭露了政教、议会制度的弊端;

巫师岛的经历嘲笑了颠倒黑白的评论家和史学家;

慧骃国的经历更是直击了战争的残酷和法律弊端引起的不公。

《格列佛游记》备受欢迎的原因,离不开别致的冒险故事,更离不开上述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


然而,《缩小人生》却并没有成为像《格列佛游记》那样的经典,前者只有5.5的豆瓣评分,后者则是传世经典至今依然是畅销书。

为什么同样都是用独特视角叙事,《缩小人生》会不受欢迎呢?我认为导演野心太大,想通过电影表达的东西太多太杂了。

正所谓“一口吃不成胖子”,《格列佛游记》虽然讨论了不同类型的社会问题,但并不会把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浓缩到一个篇章里。

这部236000字的作品共分为四卷,每卷分别对应格列佛的一段冒险。

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在保证了这些冒险故事生动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向读者一步步展示自己对相应社会问题的思考。

合适的叙事节奏更加引人入胜,抓住读者眼球的同时,又能确保读者有所感悟。


一手好牌是如何“打烂”的?

反观《缩小人生》,在2个小时的电影时长里放入了太多想法,最终导致了观众搞不清电影想讲什么。

电影在开篇引入了缩身的概念后,马上就让马特达蒙以失意中年男的形象登场,让观众认为电影是打算从“小人”的视角去放大中年危机问题,并引起更深层次的讨论。

当男主保罗的妻子因为害怕而在进行缩身手术时临阵退缩,让唯一支持他保持乐观心态的婚姻关系也破裂后。电影更是已经做好了足够的铺垫,接下来可以通过“小人”丈夫和“巨人”妻子的相处问题折射婚姻矛盾,通过保罗在“小人国”的经历讽刺不切实际的享乐主义,更可以通过“小人”与“巨人”的社会地位比较,暗喻社会层级不平等之下的权利和义务问题。


然而,剧情却忽然话锋一转,直接让保罗让妻子离婚,并因为财产分割的关系失去了在“小人国”享乐的时光,再次成为了一个需要用无聊工作维持生活的中年大叔。

千辛万苦把主角弄成“小人”,又让他重复自己成为“小人”前颓废生活,这样的操作意义何在?

只是为了制造一个与妻子离婚的理由,让主角更惨一点?毕竟妻子在之后的剧情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样的设定不仅让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感到迷茫,连主角保罗也感到无所适从,所以他接下来展开了一系列的迷惑行为。

首先认识了一个素质低下、态度恶劣的越南偷渡女,在执意帮助对方修理义肢失败后,主动成为了对方的免费劳动力,协助她完成保洁及救助他人的工作。

因为生活颓废没有人生目标,就要强行帮助一个被故意刻画成尖酸刻薄的人,如此设定人物的行事动机已经让人看得尴尬症都犯了。

但鉴于在认识越南女子的时候,引入了“小人国”贫民窟的概念,后续剧情似乎可以从“小人”的视角对贫富分化的社会问题进行探究。

所以电影还有一线生机。


可是,男主又突然求助朋友,表示要逃离越南女子的“魔爪”重获自由。于是,足智多谋的富人朋友给他提出了一个“中二”的建议:我们航海去瑞士吧!

从朋友兴奋的表情可以看出,导演认为没有什么恩怨是不可以通过出远门逃避的。如果有,那就是去的地方不够远,用的时间不够长。只要旅途足够远时间足够长的,那么对方肯定会忘记了对你的情仇。

导演的思想男主必须要贯切落实,所以他不假思索就把出远门的打算转达给了越南女子,结果没想到越南女子更加“中二”,直接表示去瑞士也是我的理想,我们一起去吧!

然后,他们就开始结伴出海,把还有许多剧情可以展开的“小人国”抛诸脑后。


出海之后的剧情已经完全失控了,男主意乱情迷地和越南女子发生了关系,但在听到前来拜访的科学家介绍即将建造一个地下城规避末世的项目后,又萌生了为了伟大事业而抛弃亲友的想法。

眼看着他就要跟随大部队躲进地下城了,却又因为得知要步行11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而反悔。最终踉跄地逃出地道,和越南女子回到“小人国”的贫民窟继续帮助他人。

所以男主你当初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打算去瑞士的?


虽然,在失控的剧情里,我们勉强可以看到导演是打算用反讽的手法,讽刺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为了虚无缥缈的理想而不惜抛弃现实里的真情实感。

但这样的主题和前面的剧情有什么关联呢?如果说,在遇到越南女子后发生的剧情,还能当成在“小人国”的背景下发生的同一个故事。航海到瑞士的这段剧情已经算是脱离了原有背景下的另一个故事。

这样的叙事结构,就好像把《格列佛游记》中关于“小人国”和“巫师国”的故事强行关联在一起,不仅因为背景杂乱容易导致观众产生剧情割裂的感觉,还不利于影片确立主题。

拥有创意十足的题材和演技精湛的演员,却因为导演想法太多,电影时长有限,而硬生生地被拍成了一部“烂片”,《缩小人生》可以算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典型例子了。


拍成电视剧或者可以挽救一下

《缩小人生》之所以“烂”,归根到底就是想讲的东西太多,但能讲的时间太少。如果跳出电影时长的限制,用电视剧的方式重制剧情,结果也许就会大相径庭。

还记得2015年火热一时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豆瓣评分足足比电影版的《何以笙箫默》高出了3分。抛开演员的演技对比,两者的差距就主要体现在电视剧版的剧情比较充足,展示的人物细节也更丰富。导致了无论是人物的CP感,还是剧情的连贯性,电视剧版都要比电影版优秀一点。

可见,当内容太多难以在一部电影时长展示出来,制作成电视剧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缩小人生》重制为电视剧版,依然可以用保罗的中年危机作为主线,并分三部分展开剧情。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保罗进入“小人国”的前后生活状态,并展开与“巨人”妻子离婚的故事。

保罗之所以选择进入“小人国”,是因为他在原来的生活中看不到希望。但其实“小人国”依旧是由人类组成的社会,保罗认为伴随着财富增值能解决困扰的想法是错的。

在“小人国”他依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虽然衣食无忧,但生活仍旧过得很麻木。电影只通过匆匆几个镜头展现保罗在缩身前后的生活状态,很难让观众有所感触。

而与妻子的离婚更是促成他态度大变的关键原因。在正常社会中,与妻子的恩爱是他的精神支柱。在成为“小人”后,与妻子的隔阂会让对他的思想变化产生很大影响。电影里用一纸离婚书带过不利于观众感受人物成长的过程。


第二部分主要是讲述和越南女子的相遇,详细展开两人相爱相杀的经过。

越南女子对于保罗来说其实是另一个精神支柱的存在,因为当保罗发现“小人国”与现实社会无异后,是越南女子的出现让他产生了生机——通过帮助他人实现人生价值。

所以,男主和越南女子的相恋其实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可是,电影为了推进剧情,把两人的相遇相知刻画得太迅速了。毕竟越南女子是一个身体残障又素质低下的角色,通过区区几个分镜就让高大帅气的男主爱上她,未免让观众感觉这份感情来得太假。

通过详细展开两人相爱相杀的经过,用若干事件让他们的感情顺理成章地发展,会让人更容易接受。


第三部分主要重塑男主出海的原因,深化要表达的主题。

因为通过第二部分的剧情,男主和越南女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无法按照电影剧情展开出海部分的故事。因此需要重塑一个让男主出海的理由。

结合电影中越南女子的言语可知,瑞士的科学家早就邀请过她到访瑞士,只是碍于经济问题一直无法出行。与男主相识相恋后,她的经济问题已经被解决,所以大可以让越南女子作为航海的诱因。

在访问瑞士的期间,乌托邦式的社会让男主看到了当初进入“小人国”时心中的美好憧憬。因此让他诞生了留下来的想法。虽然用这段剧情来反讽理想主义者符合逻辑,但未免有点大材小用。

我觉得可以在这部分加入越南女子看待乌托邦社会的视角,打破男主的美好幻想并在与男主的争执中点明他遭遇的中年危机其实是自己一味逃避的结果,起到深化主题的效果。


由电影改编成经典电视剧并不是没有先例可循,《十二猴子》、《少数派报告》等经典科幻片都曾被改编成电视剧并获得不错的反响。

《缩小人生》在剧本上有很强的改造性,希望有制作人能慧眼识才,把他搬上电视荧幕。

我是一木支危楼,大家认为这部由马特达蒙主演的科幻电影怎么样?有改编成电视剧的可能吗?欢迎在下方留下你的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