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界限。


无论是生理、心理还是地理,都决定了我们的视野被限制在了一定范围之内。

但人类不会甘心于此。

于是出现了文字、图片,出现了音频、影像。

通过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来打破这一界限。

以至于杨德昌说,电影发明之后,人的生命比以前延长了三倍。

而在电影的所有类型中,最让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便是——

纪录片。

目前,全世界上最知名的,有三大纪录片出品方。

Discovery、BBC、国家地理。

虽然都是纪录片起家,但各有各的特色道路。

国家地理风格严谨,话题选择更偏向于精英,聚焦高精尖科技发展、文史哲伦理探讨等,力求发现现实真相,思考社会意义。

BBC以拍摄大型纪录片为主,尤其是自然方向,神作频出。

相比前两者,Discovery就有比较多「接地气」的节目,为全球的观众和用户提供具有启迪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内容和体验。

内容也更注重通俗、趣味,也有是猎奇。

就拿最为大众熟知的两档节目来说。

一档,《流言终结者》。

属于无数中国观众的童年记忆。

2003年开播,连载了足足16季,261集,验证了超过800条流言。

6次提名艾美奖,囊括了Discovery探索频道中有关人类认知与功绩的所有领域中的最佳。

节目的形式简单粗暴又相当科学严谨。

两个疯狂的科学家,通过实际操作,亲手试验,来验证社会上、历史中、电影里等各种「谣传」与「流言」。

比如金鱼的记忆力是不是只有三秒;

加油站打电话到底会不会引发爆炸;

下雨时走路淋到的雨是不是比跑步的人少……

听起来极其合理的「常识」可能是假的;

听起来不可思议的「谬言」却可能是真的。

最有意思的是,节目组每次的动作都搞很大。

硬核操作,花式爆炸,怎么嗨怎么来玩。

但前提都是符合物理与现实逻辑,只玩真的,不搞虚的。

反正肯定是比国产B级片鼻祖《走近科学》要科学得多。

另一档,《荒野求生》。

在中国也算得上家喻户晓的程度。

目前一共七季,豆瓣上均分9.5。

讲的就是主持人贝尔·格里尔斯(Bear Grylls)如何在地球上最危险的极端环境,使尽浑身解数进行求生与解困。

没有他下不去嘴的食物,没有他手里用不了的东西。

简直极限版舌尖上的旅行。

贝爷也因此被尊称为「站立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

另外还有《抓鬼行动大队》,实地考察全球被传闹鬼的地方;《邻里间的恶人》,揭发社区里的骇人故事,恶魔就在身边。

等等等等。

大多都是角度清奇,科普益智,又好玩好看。

Discovery的品牌价值在媒体行业,仅次于市值3000亿美元的迪士尼。

今年Interbrand刚刚发布的全球品牌百强榜上,排名第91位。

远超BBC、Netflix、HBO、国家地理频道。

除了在欧美拥有大量用户,Discovery在亚洲也俘获了无数观众。

连续9年被公认为亚洲地区收视人口最多的卫星电视频道。

为了做好中国故事国际表达,Discovery也拍摄了相当多与中国有关的纪录片。

比如《神奇的中国》系列、《智能中国》系列。

不难发现。

Discovery喜欢探索神秘的、神奇的自然力量,更乐于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博弈与相处之道。

自然的强大与精彩,前提是,需要身在其中的人要能够感知并做出反应。

人与自然的互动,才是最精妙的环节。

同样是在此种理念的贯彻下,这次摄制组来到中国东北,与维他奶健康加法一起拍摄了一支名为《突破45°黄金力量》的纪录片。

45°,指的是平行于赤道与北极点中间的,北纬45°。

被称为世界黄金纬度

众所周知,北纬45°素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适于动植物生长的地方。

地处这条“智慧线”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经济资源最为丰富的。

世界红酒之乡法国的波尔多;世界黄金产奶带内蒙古;世界第一大渔场日本北海道……

以及,中国粮仓黑龙江

discovery出品,拍摄质量自然是一等。

航拍镜头,华夏风光美景一览无余;

微观世纪,大地复苏,呈现生机之相。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特殊的自然环境。

相关知识早在高中地理课本中都有过说明。

由于纬度高,阳光充足,拥有180天充沛日照,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有机物;

温差大,昼夜温差在10-15摄氏度之间,减弱夜间作物呼吸作用,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加上四季分明,降水丰富且集中,所有的「巧合」促成了一种「必然」——

黑土。

就是赵本山经典小品里的名字。

有机质含量约为黄土层的十倍,是世界珍稀的粮食「养分带」。

俗话说: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把筷子能发芽。

说的便是这儿的土壤极其肥沃。

目前,全球仅有三大黑土地,北纬45°黑龙江就是其中一个。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这里成为了最适合大豆生长的黄金地带。

大豆这种作物也很有意思。

它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制造」,自古以来有五千年的栽培历史。

现在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出去的,其中尤以黑龙江大豆最为出名。

黑龙江农民盖永峰,正是在北纬45°这片黑土上,从事大豆种植。

每年留一块固定的试验区,去选择栽培的种类和技术,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背后是不断突破种植技术,种出更好的非转基因大豆的初心。

看过《舌尖上的中国》便会发现,大豆这种作物的出镜率非常之高。

小小圆圆的豆子,却有五花八门的食用方式。

豆腐、豆皮、豆干、腐竹、豆瓣酱、酱油、腐乳、豆豉……

从食材到调料、饮料,均有它的发挥之地。

而这些再延展开去,便是中国美食半壁江山。

当然,大豆最直接,也是营养保留最全面的食用方式,就是研磨制成豆奶。

许多经典电影,都有它的身影。

《甜蜜蜜》中,张曼玉与黎明爱的饮品;

《暗战》中,刘青云的早餐必备;

《少林足球》中,周星驰的人生思考之奶。


也给自己奶一口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