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须弥芥子

按佛法说的心,就是阿赖耶识的真心,事实上它是小而无内,没有形象的,但是不能说它什么都没有,如果认为什么都没有那是断灭见,如果你认为一定有一个东西,又是常见。它小到没有样子、没有物质、没有形象,小到这个程度,这只是它的一个层面。

它的第二个层面是什么?它第二个层面就是从心脏里面很小的一念,我们现在能够体会到的明明白白一点,就是主观能动性的这个心,也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的见分。你体会到了明白的这一点,然后把这一点的明明白白这个心往外扩散,你就会发现,它实际上的形状,从一个剖面来看,像一个喇叭一样。喇叭口小的那一头就在我们的心脏里面,大的那一头慢慢地放大,大到中间的这一部分就包含了我们的身体。所以我们大家对心里的执著最严重,其次是对身体的执著,这是第二个层面。

第三个层面是包含了你的亲人,所以你的第三个执著,就是往家人那里去了。

第四个就往你的更远一点的人,然后一直扩散开来,包含到无尽的法界,就是那个喇叭口大的那一头能够包含无尽的法界,小的那一头却是你当下的这一念,这是一个整体。

我们现在错就错在,把最小的那个喇叭口的那一点割裂出来了,只有这一点是我自己,然后把身外之物或者是其他的人,全部变成对立的敌人,我们把所有的亲人朋友,都把他对立起来了,所以我们才不了解自己内心真正需要什么。

就算这个世界人类都是你的,这个宇宙法界都是你的,如果都是你的,那么十方法界包括药师净土,阿弥陀佛净土,全部在你的阿赖耶识当中圆满,无有一尘一刹一丝一毫的缺陷。这样我们就有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这样一个心的世界。那么当你得到的只是身外的这些财物名利,只是其中的一少部分时,你怎么可能会满足呢,因为真心本来就包含了这一切万法的,你自己只是这其中的一部分。

那么把这个内在的心当成自我以后,我们就牢牢地抓住这一点自我,始终舍不得这一点自我。我们总觉得:“这一点要是没有了,我怎么活啊,我是不是会傻掉,是不是我会受人欺负,是不是就没有名利了,是不是就不安全了?”无量劫以来,我们就被这点毛病一直纠缠不清,纠缠到今天,未来还会继续再纠缠下去。

因为你内心孤立的那个自我,始终想找到一个出口,想找到一个依靠,找到一个依赖,所以六根一直在追逐六尘。

但是人生几十年非常短暂,在六道中任何一道的生命,都是短暂的。因为都是着相,所以都是在无常的变化。一旦落在无常的生命中,你所求的东西还没有达到,你已经一命呜呼了,一命呜呼了以后又忘记掉了,下一次还是以这个内在的一念心当成自我,这样子就是根尘一直在勾结,一直就解决不了生命的真正问题。

二、法华旋陀罗尼

在我们的天台宗教法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智者大师当时所修持的是法华三昧。修法华三昧以后,他就明白了自己这一念心,得到了法华旋陀罗尼三昧初方便门。

这个旋陀罗尼是什么样一个情况呢?我们现在内在的这一念心明明白白的,你把它权当作是一个心脏当中绿豆那么大的明点,然后你再把另外一头跟十方法界全部都包容在里面,就是我们看到的人事物这一切全部在你的心当中,大的那一头大到极限,跟你内在的小到极限,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

我说这个喇叭口是用了一个有横截面的比喻,事实上,这喇叭口的那个大的一头,要跟它小的一头,还要弯过来连接在一起,就是大到极致跟小到极致,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我们看解脱道佛法,那些禅师的修行,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佛法告诉我们要放下五欲六尘,万缘都要放下?这是修这个收的法门。怎么收呢,我们执著了自我以后,就没有安全感,就向外去求,不停地求财色名利,现在我们开始要修行,要解脱这种追求的痛苦,所以要舍弃,万缘要放下,就是把六尘先舍弃,六尘舍弃了,财色名利都全部放下。

现在打七的时候也告诉大家,根尘要脱落,要放开,放开以后,前面的六识也要放下,这个时候就找到了我们现在心脏里面的这一点。

你把外在的东西开始放下了,放下的时候如果你能够停在这里,停在内在最小最无我的这个地方,或者说就是明明白白这个地方,只要停在这里。过去禅师在闭关或者在深山里面修行,他为什么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因为当内心全部收进来了,真的不会被外界的色声香味触的六尘所影响了,那么外在的一切世界的运行规律,在你的内心中了如指掌。

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人家会有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怎么通的?因为当内心收到极致,实际上是涵盖了一切山河大地,涵盖了一切万有,喇叭口小的那一头跟大的那一头是通的,小到极致跟大到极致是一模一样,这是解脱道的法门。

大家平常也可以尝试一下,比如说你坐在这里,你的注意力不往外走,把注意力、眼光收回来,六根都收摄起来,清清楚楚坐在这里,不加判断、不加选择,比如说持咒:“嗡跋拉跋拉,森跋拉……。”你也只管让它自然地在那里持,你的注意力也不在咒上,注意力还从咒里面再收回来,就是也不听这个声音,也不管它念不念。你自己很清楚地在这里,注意到清清楚楚这里,这个时候他身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会非常清楚,就是同时发生你同时清楚,因为心没有分别。为什么你的心都已经注意到内在了,而外面发生的还是那么清楚,这就是收的法门,收到极致。

大乘佛法让我们发大菩提心,要度一切众生,不舍弃一切众生,就是让你往外放,放的法门。

大家如果观察自己,现在把心量放大,心量越大的人成就越高,心量越小的人决定不能成就,特别修大乘禅法,心量小得一点点大,你怎么可能成就。如果你小到极致倒是没事了,小到极致就无我了,小又不是小到极致,小得就像芝麻绿豆那么大,鸡毛蒜皮的事情放在眼皮底下就看不开、放不下,所以这种心量、这种分别心,事实上都是罪魁祸首。

三、虚云老和尚住山的故事

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住了许多年,三餐就是吃芋头,没有吃其它的东西。我住过山的,就是芋头土豆时间放得久,白菜或者其它的新鲜菜三天五天就烂掉了,根本不可能保持。

老和尚住在深山里面就是种芋头吃,能活一百二十岁,昨天听谁说的吃芋头会生气,打坐不能吃芋头,我说简直是讲废话。现在很多人学一点所谓的科学知识,实际上非常短暂,只是西方的一些健康营养学的观念。

现在在座的诸位没有一个营养不良的,现在只有营养过剩,没有营养不良的人。你没有长远的智慧,心量打不开,反而在一个很小的事情上计较,非这样不可,非那样不可,其实对修道一点都不利。

虚云老和尚当时打坐一下入定半个月,人家跑过来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敲敲门,他出定了,他煮的芋头放在锅里面,毛都长这么长了,这个我们有历史记载的,不是随便说他是吃芋头。

我以前住山的时候,听一个老师父跟我讲住山的一些经验,他说住山的时候,如果你吃其它的菜没有放盐呢,对身体是不好的,要放点盐,但是只有蒸芋头吃不用放盐,没关系的。

大乘菩萨就是你的心要能够放大,心量越大,越包容这一切,不管吃什么都是没有问题的,你只要能够吃饱,甚至吃树叶、吃一些黄的青菜,以前有些地方比较苦的寺庙里面,到那个菜地里面,菜已经割走了,剩下来一些黄叶菜,也把它捡回来,烂的捡起来吃吃也没有关系的,人家修行好啊。#p#副标题#e#

四、心的力量

我们更重要的是看到你心的这种力量,心念的力量强,实际上四大都会改变的。

《楞严经》里面二十五圆通,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每一大都具足遍法界性。就是你每一大调节好了,都能具足一切功能。如果不能转变四大的功能,完全靠现在一些很短暂、短浅的眼光,一点营养学来支持这个身体,一个副作用是增长身见,对身体的执著更严重,另外一个副作用就是,你心智的力量反而被压抑住了。

有一些神通的人,他用一点神通,就完蛋了,他非走火入魔、非进入外道不可。说从普通的人来说,有一点神通,看看前世干什么、以后要做什么,实际上是增长了他的那种算计,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也就是几十年的人生,就算他活一百岁,其实也是徒劳无益。

所以大乘佛法就让我们,把这个心一定要往外放,你放到了极致,任何一尘、一刹、一物,都能够包容在你的心中,你就知道所有人的错都是自己的错,只要你的世界里面,还有一个事情你看不惯,还有一个事情说不通,那就是你的心里有问题。

我们如果可以观察自己这个心的时候,你把自己的身外之物、心外之物全舍弃掉,连那个我也把它舍弃掉,舍弃到最后是什么状态?一无所有。

同样地,你让这颗心放大,这个世界万物全部把它包容起来,把东方净土、西方净土、十方诸佛的法界,全部把它包含起来,包含到最后,你看看你那个时候的心,也是一无所有。

这就是我们心最巧妙的地方,小到极致跟大到极致是一模一样,诸位可以反复地尝试一下,你看看你的心小到极致是什么感觉,大到极致又是什么感觉,是一模一样的。小到极致,你身边的事物是了如指掌,大到极致也是了如指掌,小到极致一无所有,大到极致也是一无所有。

(未完 待续)

——达照法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