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祖孙三代从军!张家港这个家庭的漂亮女兵,入选三军仪仗队!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

是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节日。

都说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在我市南丰镇更是有这样一户家庭,

祖孙三代接力从军。

近日,城事小编走进这户军人之家,

为你讲述他们的动人故事。

石永明

1969年入伍

石永明出生于1949年,他成长的时代正是人人都以当兵为荣的年代,可每年入伍的名额却是有限的。20岁时,石永明怀着对从军的满腔热血,咬破手指写下了“我要当兵”的血书,一鼓作气交给了村里。

1969年,成功入伍后的石永明成为了一名炮兵。虽然生在和平年代,但他一直以军人的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军营当成人生最好的历练场,很快从班长提升为炮兵指挥部排长,并长期带兵进行沙漠行军拉练,过着吃“沙子饭”、睡油布帐篷的生活。

1976年,石永明被调去了兰州军区文工团。1977年,他参与编排的话剧作为全军建军50周年文艺汇演节目之一,登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

▲1977年8月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文艺汇演大会第一批全体同志。

转业后,脱下军装的石永明没有忘记他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回到地方上默默奉献,为家乡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石卫军

1990年入伍

1973年,石永明的儿子石卫军出生了。在石卫军年幼时,母亲常带他去平凉、兰州等地探亲,父亲在军营内的一幕幕让他产生了对军人的崇拜和对军事的兴趣,一个“军人梦”在石卫军心里埋下了种子。

1990年,刚达到参军年龄的石卫军就毅然决然地要入伍。当征兵工作人员来到他家走访,问及有何需求时,石永明马上说:“没有需求。当兵就是为国家服务,哪还能提要求?”

▲石卫军与57高炮

▲石卫军与测距仪

入伍后,石卫军成为了炮兵部队的一名汽车兵,虽然身处后勤保障岗位,但他深知“革命分工有不同”的道理,在服役期间吃苦耐劳,积极肯干,被树立为“学雷锋标兵”和“红旗车驾驶员”。

三年的军旅生活,让他变得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稳重、有能力。在部队培养的技能虽无法直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但长期的锻炼却为他培养了内在的坚韧,成为了他一辈子的财富。

退伍后,石卫军分别在乐余镇政府和永钢集团工作,公道正派的工作作风,深受大家的信任和认可。如今,他正积极参与着我市的征兵工作,动员、帮助更多适龄青年投身军旅,亮剑青春。

石冬杰

2016年入伍

石冬杰今年21岁,是这个家庭的第三代。从小,她就听爸爸和爷爷讲述军营里的故事,虽身为女孩,也丝毫没能影响石冬杰对军队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高考时,石冬杰与警校和军校失之交臂,但她从未放下从军的梦想。2016年7月,在网上看到征兵通知的石冬杰再也坐不住了,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她立马报了名。

巾帼不让须眉。凭借较好的思想素质、文化基础和强健的体魄,石冬杰顺利通过了各项严格的新兵考核和政审,在当年全省全军招募的450名女兵中脱颖而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录取,成为了全省去北京三军仪仗队的十名女兵之一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解放军战士,需要面临重重考验。训练生活艰苦且枯燥,从早到晚,无非是走队列、踢正步等反反复复的操练。一年下来,石冬杰至少要踢坏7双马靴。入伍至今,她的训练行程堪比两万五千里长征,一些关节已经出现损伤。身为父亲的石卫军固然心疼女儿,但是他说:“希望她迎难而上,而不是临阵退缩。”

从军以来,石冬杰没有回过一次家,与家人打电话时,也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默默消化着思乡之苦和训练之累,实现着自己作为军人应有的坚韧和担当。

如今,石冬杰已多次完成迎送外国国家元首等重大国事活动的仪仗司礼任务,举手投足间尽显中国士兵的风采。

(资料图)

爱国才能更好地爱家,是石家代代相传的不变家风。在良好家风的带领下,石家三十几人的大家族先后涌现出十五名党员。无论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中,全家人都一直以“共产党人”的标准要求着自己并监督着对方,孝老爱亲,敬业奉献,让家庭充满正气。

互相勉励,互相支持,石家祖孙三代用不灭的信念和不变的情怀诠释着家的气节,践行着保家卫国的初心,实现着“强军强国梦”。

今天,让我们一起致敬军人!

(编辑:吴思晔)

原创内容,其他媒体和公众号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