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斋浦尔的老城,有一组宫殿群,规模颇大,占据了整个老城区的1/4,被称为“城市宫殿”(City Palace)。

城市宫殿始建于18世纪二十年代(1728年)。斋浦尔的国王之所以放弃原来豪华的琥珀宫堡不用,要在城区重新打造如此规模的王宫,主要原因是山上的水位在不断下降,继续在山坡之上的琥珀堡里生活,用水日渐不便。当然,古代帝王好大喜功,要彰显自己的权力与财富,建造新宫也很常见;这座城市宫殿,就是在以后几任的王公手里,不断扩建而成为现在的规模。

如今,城市宫殿已部分改建为博物馆。所谓斋浦尔“老城区的宫殿群”,既是指“城市宫殿博物馆”,也包括了博物馆附近的 “水之宫殿”(简称“水宫”)、“风之宫殿”(简称“风宫”)和另外一座位于中央博物馆广场上的建筑(简称“中央博物馆建筑”)。

⑴城市宫殿博物馆

参观城市宫殿博物馆,就是跟着地陪导游转悠,从一个宫殿到另一个宫殿,从一个院落到另一个院落(图1至图4)。进入展室,不能拍照;我们跟在队伍里边看边听;走到下一个展室,便把上一展室的所见给忘了。结束后,只是记得看到了好些王室的精致用品、服饰和收藏的珍宝、艺术品等,还有古代武器的陈列。

图1、城市宫殿博物馆的一个入口

图2、博物馆内,一个展室的外观

图3、博物馆的一个院落(上);可以坐马车在王宫院落里溜达,享受王室礼遇(下)

图4、雄伟的宫廷侍卫

宫殿里的市民大厅(图5),建于19世纪末(属于近代建筑),是国王向民众宣布大事、要事的地方,也是民众向国王表达自己的意愿之处,犹如琥珀堡里的公众大厅。市民大厅内有两个大银壶(图6),是当年为马德候•辛格二世到伦敦去庆贺爱德华七世加冕(1901年)而特别打造的;用于盛载恒河圣水、供国王在旅行期间饮用和沐浴。印度在1764年至1948年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一时期,英国的国王就是印度的皇帝。

图5、市民大厅

图6、两个最大的银壶之一

博物馆的一个院落内,有四扇雕饰精美的宫门,寓意为一年的四个季节(图7)。很多游客在哪里拍照;受人影响,我们也就随机在一个游客相对较少的门前留了个影(图8)。

图7、四扇雕饰精美宫门中的2扇(另2扇在其对面)

图8、在一扇宫门前的留影(领队高悦摄)

城市宫殿博物馆参观的最后一个殿堂——“接见大厅”,即国王召集群臣议事和接见国外使节之处,相当于金銮殿(也不能拍照);给我的印象,远不如北京故宫太和殿或乾清宫气派,其规模也就是一个王公级别。不过,斋浦尔国王,本身也就是一个藩王,起先附属于莫卧儿王朝,后又归附于大英帝国。接见大厅的一侧,展示着历代国王的画像;其中有一位,奇胖无比。

⑵城市宫殿群的其他建筑

在老城区的宫殿群中,最有特色的也许就是“水宫”和“风宫”了。

建于18世纪中叶的“水宫”,位于一泓湖水之中,专供王室夏天避暑居住。进出水宫,均要乘船,犹如隔绝人间的仙岛。水宫,并不向公众开放,我们只能隔水观望(图9)。据说,水宫共有5层:2层在水面之上,3层在水下。

图9、湖水之中的水宫

建于18世纪末的“风宫”,位于老城中心的商业街上,离城市宫殿博物馆不远。风宫的外观,犹如一堵巨大的墙,上面开满了向外突出的凸窗,共有953扇(图10、图11)。与水宫一样,风宫也是王室在夏日里的消暑之处。宫殿的厚墙,能阻挡一些外面的暑热;那么多窗户的开启,又可以使宫殿内整日都凉风习习。与水宫不同的是,风宫与尘世仅一墙之隔;后宫嫔妃能够通过窗户窥视民间生活,却又不至于抛头露面。

图10、老城中心的风宫

图11、风宫夜景

“中央博物馆建筑”,也称“阿尔伯特大厅”(Albert Hall)。1876年,英国威尔士王子阿尔伯特·爱德华访问斋浦尔时,曾亲自为该建筑奠基。中央博物馆建筑是参照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大厅(英国,1851年建成)设计的,是融合了英国和印度北部风格的近代殖民建筑。该建筑在1887年初正式揭幕、启用;现为印度的“中央博物馆”(图12)。我们的行程仅是在广场上自由活动一小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入内参观。

图12、阿尔伯特大厅和中央博物馆广场

徐晋勋

2019 05 0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