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的《歌手·当打之年》也是同样的舆论导向,不少网友在总决赛之夜华晨宇夺冠之后质疑节目有“剧本”,认为最有可能冲击冠军的歌手米希亚和周深被淘汰的背后“不简单”,甚至逻辑分明地“还原”了整个运作过程,起承转合宛若一场精心筹谋的大戏。不好的一面也很明显,不管是韩红还是刘欢,或是李玟、韩磊、林忆莲,这些歌手原本就是实力派歌手,而且几十年舞台经验积累了强悍的音乐感染力,再加上良好的路人缘,原本实至名归的获奖结果,却在“剧本说”的质疑下,蒙上了一层阴影,对后续节目邀请大咖歌手参赛产生负面影响。

今年的歌手收官之战,没出意料地又出“剧本”说,不少网友甚至清晰地勾勒出这出大戏的剧情安排,逻辑分明,让人信服。相比路人的这种反应,一路追歌手到第八年的吃瓜群众显得淡定许多,因为这样的“剧本”质疑每到进入突围赛就会重复上演。

那些年,“歌手们”经历过的“剧本”

《歌手》的“剧本说”由来已久,在《歌手》还是《我是歌手》时,就受到各种“黑幕”质疑。在《我是歌手第二季》的第二期节目里,歌手曹格首轮淘汰之后,不少网友就开始质疑湖南卫视为了捧出自“快超”的首发歌手周笔畅和补位歌手张杰,而刻意淘汰曹格。

在《我是歌手第三季》还未开播前,有网友仅仅观光了首发歌手的名单,就推断这届歌王非韩红莫属,并分析了其中的利弊,事实证明,这一季歌王真的是韩红,而决赛上孙楠的退赛似乎又佐证了这一说法。

《我是歌手第四季》总决赛的“天王之争”,也大面积引发网友吐槽,有的质疑老狼与前来帮唱的摇滚老炮们发挥失常跑掉太过“蹊跷”,有的质疑容祖儿发挥不错却“离奇”被淘汰,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这一切的意外都是节目组为了冠军能花落李玟而设置的套路。

《歌手2017》在第9期节目播出之后,就有网友质疑节目组的“剧本”已经写好,并猜测了歌手总决赛的排名,事实证明,排名前5的选手与实际结果分毫不差。有的网友甚至详细分析了节目组如何有目的地“筛选”现场评审,在保证赛制公正的前提下来操纵剧情走向。

《歌手2018》,同样在第9期节目之后,一批吃瓜群众看出了“剧本”的痕迹,在网上逐条缕析地分析出冠军人选,以及可能会威胁到冠军的热门选手将会如何意外退赛,等等,并立贴为证,坐等结局出炉。但这一年的结局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结石姐”成为“歌手”舞台上第一位夺冠的外国歌手,决赛结果出炉之后网友纷纷表示被打脸。

歌手阵容最强的《歌手2019》,也没逃过“冠军提前内定”的魔咒,被网友公认为“歌手”舞台上最大咖的歌手刘欢,确认参加节目的消息官宣之后,就被认定为本季歌王。网友针对他夺冠的质疑并非在于其实力和表现力,而是质疑节目组用赛制淘汰掉了可能影响歌王之位的其他歌手。

今年的《歌手·当打之年》也是同样的舆论导向,不少网友在总决赛之夜华晨宇夺冠之后质疑节目有“剧本”,认为最有可能冲击冠军的歌手米希亚和周深被淘汰的背后“不简单”,甚至逻辑分明地“还原”了整个运作过程,起承转合宛若一场精心筹谋的大戏。

“剧本说”根源探究,

是太意外还是太不意外?

从上述复盘来看,“歌手”从第二季就自带“剧本”效果,当然是因为结局太不意外。从选手名单公布起,冠军人选就呼之欲出,这样毫无悬念的节目效果,对于这档主打竞技的王牌音乐综艺来说,显然是无法让观众满意的。

从每季冠军来看,除了第6季的“结石姐”打破了冠军规律,其他7季节目的“歌王”几乎都出自首发阵容,而且是首发歌手里咖位最高的歌手。首季的羽泉,第2季的韩磊,第3季的韩红,第4季的李玟,第5季的林忆莲,第7季的刘欢,第8季的华晨宇。

看见开头就能猜中结局,已经成为歌手的规律,这种“规律”在影视剧里,我们称之为“套路”。试想,当一部长寿电视剧每一季的故事一开篇就能猜到结局,如此循环8年,观众能不吐槽吗?

除了毫无悬念的赛制和结果,与该节目相关的歌手们,也为“歌手”的“剧本说”增添了不少“证据”。比如第2季节目,有歌手经纪人“暗示”节目组对歌手韩磊开后门,彩排时间是其他歌手的三倍,帮唱歌手比其他歌手多一名,歌曲时间也超时半分钟,引发网友对“歌王”内定的猜测。还有第7季节目的歌王争霸赛红毯环节,刘欢的帮唱歌手谭维维开玩笑说,自己再次站在了冠军身边,这一发言让不少网友更为坚信节目的“内幕”。

甚嚣尘上的“剧本说”,是“歌手”每年必出的固定话题之一,好的一面是网友们这种带有上帝视角的竞猜为节目带来了更多关注,不少网友一边吐槽节目有剧本,一面不死心地追看到底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网友们的追看热情。

不好的一面也很明显,不管是韩红还是刘欢,或是李玟、韩磊、林忆莲,这些歌手原本就是实力派歌手,而且几十年舞台经验积累了强悍的音乐感染力,再加上良好的路人缘,原本实至名归的获奖结果,却在“剧本说”的质疑下,蒙上了一层阴影,对后续节目邀请大咖歌手参赛产生负面影响。

挑选不同年龄的听众组成大众评审团,现场投票又在公证处监督下进行并当场公布票数和结果,“歌手”已经为保持赛制透明和公正做了不少努力,为何依然无法阻止各种“剧本说”“内幕说”呢?

如何正确规避“剧本”的坑?

被持续质疑有“黑幕”的《歌手》,最大的套路出现在冠军人选上,在进入突围赛之前的几期节目却鲜少被质疑,有时候歌手的单期成绩甚至远远超出网友们的预期,前几期节目带来的激烈竞技感和不确定性,正是节目能吸引网友的最主要原因。

在《歌手·当打之年》的首期节目里,首位被淘汰的歌手为毛不易,这个结果让不少网友大呼意外,这种落差尽管让让人惋惜,但也印证了节目的真实性和残酷感。

在第四期的淘汰赛里,此前一直排名靠后的徐佳莹以一首《我还年轻我还年轻》冲上第一名,这位歌手此前关注度并不高,但在这期节目里表现惊艳,在她演唱的同时网友在弹幕纷纷表示,如果徐佳莹排名靠后就说明节目有黑幕,当大众评审给出的投票结果与网友们观感一致,节目的公信力油然而生。

在第8季节目里,“结石姐”打破外国歌手止步于冠军的惯性,这样的“剧情”也颠覆了网友的观感,一度打破了《歌手》的剧本传言。

可见,观众既追求歌手们的成绩与自己观感一致,又期待出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看似矛盾而双标,其实观众们吐槽背后的诉求一直都很纯粹:当节目组邀请来大咖歌手,是否会为了让他们留在舞台更久,而在赛制、资源、观众选取时就开始倾斜?节目标榜的开放性能否容得下黑马的诞生?

同样让成名歌手们同台竞技的《我是唱作人》,与《歌手》有着一致的残酷赛制,却几乎没有过剧本质疑,因为赛制足够清爽。同样是选取不同口味的大众评审,这里的评审却更为犀利和自我。

不少被专业歌手认可的原创作品却被观众评审“嫌弃”,不乏为节目吸引来流量的人气歌手被淘汰。但不管是歌手们还是观众们,几乎都没能找到质疑的话柄。因为节目组在每期结尾将每位歌手的投票结果直接公示出来,实名制到评审的个人详细信息,让人无话可说。

在这样的赛制下,观众既不用担心节目组会为了利用大咖歌手的流量而倾斜资源,也不用担心优秀歌手被埋没,唯一担心的反而是大众评审的音乐口味太过“个性化”,与自己预期不符。在年轻人主导的舆论大军里,“个性化”显然比“套路化”更对他们的脾性。

进入“当打之年”,《歌手》理应更具个性和锐度,但显然,观众感受最深的,依然是套路,或许在传递新意这方面,《歌手》真的应该反思一下。否则被质疑的那些“歌王”们,即便实至名归也路人缘大大耗损。不拿冠军丢脸,拿冠军毁清誉,以后还会有大咖歌手敢来参赛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