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不能一直都生活在消极的世界当中,应该看到世界的各种可能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我们在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值得我们交往时,不能一味地去看表面,而是应该去了解他们的初衷。

第十三章 交际中要和消极情绪说再见消极的眼光,看不到真正的世界

每个人都希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这种积极的状态能够帮助人们看到人性当中积极的层面。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并不一定真的能够做到总是保持积极的状态,相反,他们总是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世界。

如果用消极的眼光看世界,我们看到的可能就是这个世界的消极面。那些沉痛的往事,那些人性的恶意,好像总是让人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值得我们相信,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去付出。如此一来,生活好像真的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小刘出生在一个非常偏远的山村。他在十五岁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县城的高中。但是进入高中之后,他第一次到了城市,第一次接触很多新奇的事物,生活上有很多的不适应。随着高中课程压力的加重,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后来甚至出现了失眠的症状。

在这样的压力下,小刘的生活开始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他不得不吃安眠药才能够入睡,但是吃安眠药却让他的失眠症状越来越严重,甚至开始有神经衰弱的现象。同时他的心理状况也开始发生变化。因为他越是提醒自己要集中注意力,就发现自己越是不能把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学习上。

三年后,小刘在高考中失利了。小刘在失败后反思自己,他发现自己之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不适应症状,还是因为自卑。他刚进入城市,看到自己周围的同学和朋友都过着和自己不一样的生活,享受着非常优越的生活,但是他却还要帮家里做农活儿,也没有多少零花钱。在这种落差当中,小刘才产生了各种消极的情绪。他觉得自己一定要努力离开现在的这种生活状况,于是他选择复读,并考入了一所不错的大学。

上大学之后,小刘原本以为自己已经不再忧郁了。但是后来小刘又开始出现各种失眠的症状。有一次他在马路上看到一个乞丐,他竟然想到自己以后会不会像这个乞丐一样,有悲惨的人生。甚至还有一次,他走到了教学楼的顶端,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所幸最后没有迈出那一步。

小刘在临近毕业的时候,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自己一直以来都有的消极心态。于是他到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寻求治疗。心理老师了解了他的状况之后,对他进行了心理治疗和住院治疗,小刘慢慢了解了自己的问题。同学和老师们都很关心他,都为他的未来出谋划策,小刘也在大家的关心中知道自己真正想过怎样的生活。

后来小刘在医院惊天动地地哭了两次,使自己的内心终于得到了释放。出院之后,小刘拥有了属于他自己的新生活。

人不能一直都生活在消极的世界当中,应该看到世界的各种可能性。正如有的人觉得生活是一杯醇香的美酒,也有人觉得生活就是难以下咽的苦果,还有人觉得生活是没有成熟的果实。其实生活是一个异常丰富的大盒子,各种可能性都包含在其中。但是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情去看,很有可能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既然生活选择了我们,我们就应该尽量让生活有意义,否则就好像白白来了一趟世界,只有一些消极的感受。我们既然已经存在于这里,就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智慧点睛

生活虽然总是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并不能总是消极。我们应该对生活怀抱希望,应该对生活充满信心。

少看表面,多了解初衷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警诫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不能过于单一,不能只看到人或事的表面,因为时间一久,好的也可能变成坏的,坏的也可能变成好的。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我们在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值得我们交往时,不能一味地去看表面,而是应该去了解他们的初衷。

就像平静祥和的表面之下往往暗藏杀机一样,美好的外表之下也可能居住着一颗丑陋的灵魂;相反,纵使外表丑陋无比,也可能是像卡西莫多(雨果著作《巴黎圣母院》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有着善良的心,是真善美的代表)那样拥有美丽心灵的人。没有人会在脸上写着“坏人”到处招摇撞骗或是像灰太狼那样脸上打着叉到处作恶,而有时善良的人也会做出不符合礼仪的行为。一时的表面行为可能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我们只有在了解一个人初衷之后才可对其下定论,这才是我们处理任何人或物的正确态度,即所谓的“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

孔子周游列国之时,有一次生活特别窘迫,家里只余下一把米。他让弟子颜回去煮饭。米饭煮熟之际,一块灰土掉入锅内,颜回心里细细思量,如果置之不理,直接端给夫子,则显得不敬;如果将沾了灰土的饭粒扔掉,则浪费粮食。考虑再三,最后颜回拿起这块沾了灰土的饭粒,将其吃掉,而这一幕恰好被孔子看在眼里,孔子当时认为颜回给老师煮饭时自己先偷吃。后来孔子集会之时提到此事,颜回感到非常冤枉,于是将实情告诉了孔子,孔子才知是自己错怪了颜回。知过必改,所以在另一次集会时,又说到此事,孔子说道:“即便是亲眼所见之事,也有可能不是事实。”

孔子只看到了颜回将米粒放入嘴中的动作,却不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错怪了颜回。如果孔子了解他这样做的初衷便不会发生这样的误解。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经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交往是表面化的,我们会表现得很礼貌与客气;第二个层次的交往是利益交往,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或共同的利益打交道,这种交往会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比较现实;第三个层次的交往则是精神交往,这种交往是关于道德、信仰、原则、感情、友谊等方面的,是最高层次的。

我们在交往中,有时会因为初次相识的差印象而把一个人打入冷宫,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其实,这是极其不妥的做法,初次相识我们的交流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而在第一个层次的交流中,我们只会看到一个人的表面,通常大多数人会习惯性地伪装一下自己,让自己显得得体与善良,以便获得他人好感,这无可厚非。但不乏有些真性情的人会将真实的自己展露在别人面前毫不顾忌,这样表现出来的可能有些桀骜不驯。总之,只有在了解之后才可判断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少看表面、多了解初衷才会使我们真正认识到哪些人是“衣冠禽兽”,哪些人虽不修边幅却拥有美好的心灵。当然,这样的了解要建立在我们彼此有了更高层次的交流之后。

现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反复,世上最难得的要数拥有识人的技能。“少看表面,多了解初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则会使我们费些心神。智慧点睛

通常表面是被美化或丑化了的,若想真正交得益友,唯有深入了解,方得始终!

相关文章